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

破冰前行的海上直航

五缘连两岸

地缘相近

血缘相亲

文缘相承

商缘相连

法缘相循

 

                              五缘连两岸[2]

    闽台之间,尤其是闽南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是为五缘

血缘相亲

地缘成就亲缘。八成台湾同胞的祖籍是福建,一部分台湾原住民实际也是从福建过去的。而闽南的寻常百姓人家,用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的话形容,十之三四与台湾沾亲带故

从闽南迁往台湾的首个移民潮,应是明代天启年间,以颜思齐、郑芝龙为首的闽南乡亲到台湾开荒垦殖。颜思齐出生于青礁村,古属海澄县,现属厦门市海沧;郑芝龙则是南安石井人。他们以台湾为基地,长期从事海商活动,天启年间逢福建沿海旱灾,泉、漳府属贫民竞相投奔赴台,成为开发台湾的新生力量。

郑芝龙接受明朝招抚后,诏授海防游击,屯兵闽南。崇禎元年(1628),闽南又遭大旱,饥民甚众。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支持下,再度招纳漳、泉灾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船运到台湾垦荒定居。在台湾历史上,郑芝龙是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

第三波移民潮是郑成功驱荷复台。1661年郑成功亲率大军渡海东征时,首批十三镇,有官兵25000名和眷属数千。继而六镇官兵第二批抵台,约有12000人,眷属也搬到台湾。清廷为在经济上困死郑氏,下令在大陆沿海禁海、迁界。郑成功提出寓兵于农,振兴军屯,将水陆官兵按镇分地,插竹为社,斩茅构屋,围地屯垦;至今台湾许多地方以“营”“镇”为名,即是郑成功分兵屯垦的历史记录。他还派員赴大陆招募漳、泉、惠、潮的沿海失业、失地之民到台湾垦荒,人数应有数万。

郑成功复台后,即设立府县、制定法律、兴办学校、奖励农耕,并携同亲信巡视村社,以烟、布等物品馈赠高山族同胞。为台湾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文化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此,台湾面貌焕然一新,百姓感恩不已。

更高涨的移民潮是在清代,在施琅收复台湾,全国政局统一后,闽南乡亲相继赴台,使台湾由南到北、由西向东的垦殖运动全面展开。而在康熙至乾隆时代一百多年间,厦门是正式对台开放的惟一港口,成为“唐山过台湾”的出发点。

“探亲”“寻根”成了此后多年流行于两岸之间最热炙的词。如今,到闽南各地探亲、寻根谒祖的数不胜数,越探寻越发现两地血缘亲情密不可分。                    (综合泉州历史网、厦门日报相关资料整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