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闽南古为闽越族地。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入闽,闽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晋永嘉后,中原战乱不息,衣冠士族纷纷南渡,聚居于泉州为中心的晋江中下游地区,并逐步向南发展,到达九龙江下游平原。唐、五代至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入闽,一部分顺沿海地区南下,一部分客家人则从赣南东来。北方大批移民定居,给闽南民俗带来丰厚的古中原文化积淀。因而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民勤奋坚毅,文明知礼,尚义乐善
,“海滨邹鲁”遗风世代相传。 宋元时期,泉州“梯航万国”,海外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杂处的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城市。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儒道释传统文化渗透,寺院庙观遍布城乡,信仰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其影响遍及包括厦门、漳州在内的闽南各地。 随着海上交通贸易发展,闽南人出洋谋生者日众。华侨出入国门,既把闽南风俗习惯传播到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地,也带来当地生活习俗,对闽南民俗起了一定影响。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固有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闽南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纷繁多彩,体现出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 百多年来,经历多次历史变革,新风旧俗交互递嬗,风气渐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崇尚科学,革旧立新,社会风俗趋向文明进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随着农业社会和农耕文化的解体,以工业和城市文明为标志的商品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海外风俗融入,闽南人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化,促使地方民俗变异。 闽南厦漳泉三地和台湾血缘相源,文化同根,风俗习惯有鲜明的同一性。但由于开发的早晚、山海环境差异,以及民系、氏族的渊源不尽相同,各地还有些独特的奇风异俗。本专栏各专题以介绍整个闽南地区共通的民俗为主;各地市相应专题则侧重介绍当地特有的习俗,二者互为补充,以期比较充分地展现丰富多采的闽南风俗。 【返回】 |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