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连接]

洛阳江与万安渡

蔡襄造洛阳桥

陈庆甫助修洛阳桥

李五重修洛阳桥

义波烧脚助修桥

洛阳江中的金水牛头

洛阳桥的技术特点

洛阳桥上七古亭

蔡襄《万安桥记》

洛阳桥诗选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为跨海古石桥,位于洛江区桥南与惠安县洛阳镇之间海面上,是泉州北上福州交通要冲。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蔡襄知泉州时所建。是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巨型石梁桥,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在宋代与赵州桥并称,以“南洛阳,北赵州”而享誉海内外。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洛阳桥为福建桥梁的状元。”1988年1月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舆记》载,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唐宣宗即位前曾微服南行,经过这里,览山川之胜,叹曰:“大类吾洛阳。”人们便称此江为洛阳江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 江上尚未有桥,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行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北宋庆历(1041—1048)初,郡人李宠在江中垒石成墩,作浮桥以过行人,但遇洪水大潮,常被冲毁。后僧人宗善等倡议造石桥,以后泉州太守蔡襄续之。

  《泉州府志》载:“万安桥在三十八都洛阳江,宋蔡忠惠公襄造。长三百六十余丈,广一丈五尺,左右翼以护栏。为南北中三亭。自为记手书勒石。桥下令居民种蛎固基之。”

  据蔡襄《万安桥记》可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四月,嘉祐四年(1059年)完成,历时6 年又8个月。“酾水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所用材料全部是闽南常见的花岗岩。桥成,“以三千六百尺之石斗空而行,为千百年履海之康庄”,颂声四起,称万安桥。尤其中外商人的货物北上,不必再经朋山岭远绕河市长溪桥,缩短不少路程。   

  桥以江心岛中洲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初建时桥长360 丈,宽1.5丈,两侧有石雕护栏500根。桥上有7亭9塔28石狮(南、北两端各造四座塔,其中一座婆罗门金涂式塔上,刻《偈菩月经》及释迦造像)。桥两端立4尊石力神,守护桥头。桥堍四角石柱上还有石琢葫芦,旁有洞,中雕佛像。桥南有“蔡忠惠公祠”,是为纪念蔡襄在修建洛阳桥时所作贡献而建。著名的蔡襄撰并书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九百余年,历代曾进行过18次修理或改建。1932年,福厦公路经此桥过,又再次增高桥面2米并易以钢筋水泥桥面。解放以后,60年代于桥上游另建桥闸以通汽车。90年代,政府拨巨资按原貌修复旧桥,拆去水泥路面,架石梁,立护栏。

    现存桥长834米,宽约6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l座石亭、7座石塔。石梁每条长约11米,宽1米,厚0.8米左右。桥之中亭尚立于中洲,左侧有“西川甘露”碑亭,四周有“万古安澜”等历代摩岩石

刻及碑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

以洛阳桥为中心,素有八景著称于世,即:夹镜双虹,滴水弹琴,飞燕穿梭,环山倒影,中亭印月,龟蛇凌波,海石观潮,古祠生辉。                                         (资料来源:泉州历史网、泉州旅游网)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