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连接]

洛阳江与万安渡

蔡襄造洛阳桥

陈庆甫助修洛阳桥

洛阳江中的金水牛头

洛阳桥的技术特点

洛阳桥上七古亭

蔡襄《万安桥记》

洛阳桥诗选

李五重修洛阳桥

洛  阳  桥

    洛阳桥自建成以来重修十几次,其中较有意思的一次,是李五重修洛阳桥。

据《泉州府志》等史书及碑文记载:洛阳桥自南宋绍兴八年(1138)以来,虽屡有重修,但因桥南没有增高,每遇秋潮暴起,水涌桥落石没,而渡者罔克济,往还之客仍需乘船过渡,险象丛生。明宣德六年(1431)正月,新到任的泉州郡守冯祯欲始起修桥之图,和晋江县尹刘珪共议把桥墩增高,以彻底解决潮水淹没之苦。由于工程巨大,地方财政困难,但艰其人须焉。其左右极力推荐:惟俊育可以成其议。”  

  冯祯偕同刘珪召李五至庭,言明其意:……故予必于尔乎,期之欲尔殚心戮力以就事,尔为何如?李五慨然应允曰:某志固在是,而未果行。今值守命,奚以辞!”李五“资豪甲里中,而急为义,遂割其财,鸠民力,费金万计,并请僧正淳董匠事,越三载告竣。
   
泉州有句俗语说:“富得像李五。”
   
李五是明朝人,家就在晋江池店。兄弟几个,他居第五,土名叫李五,正名叫英,字俊育,号自然,生于明洪武丙寅年(1386),卒于天顺丁丑年(1457)。他经常跑江浙做买卖,泉州古代经商有一句话叫"糖去棉花返",就是从泉州运糖去北边卖,买棉花回来,再加工成棉制品如棉绩、纺纱织布出卖。传说李五有一年载糖去北方,半路遇到台风,停泊温州时翻了船。台风过后,他雇人把船翻上来,只见满船红糖让海泥埋得严严实实,没想铲开海泥一看,里面的红糖变成了赤沙糖!李五又大赚了一笔,而且无意中得到制赤沙糖的技术。池店当时叫凤池,人们就把李五制的赤沙糖叫做凤池糖。

    李五靠着"糖去棉花返",就如俗语所说的“放鸭落大溪,双头趁(赚)”,很快成为出名的富户。传说他屋内用的面盆都是金的;水里捞出来的田螺,壳也是金的;池里还藏金水牛。他平时却很俭省,住矮房,吃粗粮,一文钱都不乱花。但是济困扶危,赈灾救急,他却是慷慨解囊,从不顾惜。
   
据说,李五一次得罪了官府,被装进入囚车,押解上福州。路过洛阳桥时,遇到洪水淹没桥面,囚车陷入水中进退两难。李五对天发愿说:"我李五若留得性命回来,一定要重修洛阳桥!"官司了结后,李五保得性命,就来修桥还愿。
   
另一说是李五还未发迹时,有一年他出外经商路过洛阳桥,只见经过300多年,洛阳桥年久失修,桥墩下沉,桥面凹凸不平,桥底土沙沉积,水位上升,那天正遇上大潮,水淹过桥面没法过,只好雇渡船。船到江心,浪大涌大,浪一来,船给顶上浪尖,浪一过,船又沉落谷底,李五被颠簸得头晕目眩,差点没把肠肚都吐出来。好不容易过了江,上了岸,只落得脸色煞白,两脚像踩在棉花堆里,轻飘飘,软糊糊,站都站不住。

他晃晃悠悠的挪到一间杂货店的门口坐下,回头一看,大风大浪把江中另一只小船掀翻了!李五不觉仰天长叹。杂货店的店主见状,捧了一杯热茶给他说:"客官请吃茶。这洛阳江翻船失事是经常的事,唉!过去几百年了,可惜再没有一个蔡端

来修桥了!"

    "没人修,有朝一日我来修!"李五一时激动,脱口而出。
    "
真的?"店主看了看李五,不像做大官或是大有钱的人,不相信他会来重修洛阳桥。
    "
真实的!我李五男子汉大丈夫,说到做到!"
    
店主认为他是在讲大话,便说:"你若来修桥,竹杠我出,店里的不够我再想办法凑!"

    "绳索算我的!"隔壁另一间杂货店的老板听见他们两个说,也过来帮腔。
    "
好!一言既出--"
    "
驷马难追!"两个老板没等李五说完,一口应声。
   
李五回家以后,同他的兄弟、家人一说,一家人都很支持。李五一面将家里的银钱全部集起,一面更加用心经营攒钱。但是,单有钱还办不了事。因为重修洛阳桥,工程浩大,得动用洛阳江两岸晋江、惠安的大批民工;修桥时,车马就没法过,要过江还得再用渡船,洛阳桥可不是你说拆就能拆,说修就能修的,没官府出面,不会同晋江、惠安的各方面人物,事情还真办不了。
   
到了明朝宣德六年(1431),泉州来了个叫冯祯的新知府,他也感到洛阳桥不修不行了,听说李五有修桥的意愿,立即表示大力支持。有他提了头,修桥工程才正式动工,这个时候离蔡端造洛阳桥已370多年了。
   
开工时,先将洛阳桥的栏杆、石亭、石狮、大桥板一一拆下,扛到岸边,将歪歪斜斜的桥墩移正,再打新石料叠起去,将桥墩加高后,重新架上大石板,安好栏杆、石狮、石将军,盖好石亭、石塔,终于将洛阳桥整修得面貌一新,高增其旧丽几半寻,横空卧流,水波莫漫。半寻即四尺,几半寻即三尺多。不管风狂雨骤,浪高潮涌,都能畅通无阻。
   
李五修桥,用了金银几百万、人工成千上万不说,孤单说那两个和李五相激的杂货店老板,店里的竹杠绳索任人搬任人提去扛大石,尽本无归,也无怨言。不够就进货,没本就去借,始终免费供应,丝毫没影响施工进度。李五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说两个老板果然守信用,讲义气,过了一段就来找两个老板:“二位真是一诺千金,我李五愿交两个做朋友!”拿出银两让他们做本钱扩大经营,凡是工地所欠的物件都来找他们买,竹杠绳索也现钱买现货,连原本提去用的也算钱补给。这两个老板的杂货店变成了修桥工程的物资供应站,不但没亏本,反倒赚了一大注。

    李五增修洛阳桥,历三年竣工,事迹感动了朝廷,宣宗皇帝特地钦赐"乐善好施"的金匾。正统六年(1441),乡人记其事迹,勒《赠陇西李公俊育重修洛阳桥序》碑于洛阳桥头。碑历久倾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新镌刻,更名《凤池李俊育公增修洛阳万安桥碑记》,附于桥南蔡忠惠(襄)祠内。

                                     (资料来源:史志据泉州历史网,传说据泉州百姓网同名资料改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