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连接]

洛阳江与万安渡

蔡襄造洛阳桥

陈庆甫助修洛阳桥

李五重修洛阳桥

洛阳江中的金水牛头

洛阳桥的技术特点

蔡襄《万安桥记》

洛阳桥诗选

洛阳桥上七古亭

洛  阳  桥

洛阳桥历史上原有7亭,历数百年,或已毁弃,或仅存遗址。今据史载,录以存照。

  (一)皇帝亭  

  原位于“万古安澜”大石上。因《广舆记》载唐·会昌年间(841~846)唐宣宗即位前曾微服南行,经过这里,叹曰;“大类吾洛阳。”故后来地方官建一石亭纪念。亭早已圮,至今大石上仅留下三个石柱位。  

  (二)南、北、中亭  

  《名胜志》载:“蔡襄建洛阳桥,为南、北、中亭。”  

  南亭原位于靠近桥南附近的“小桥”(俗名)中,俗称“敌楼关”。郡守沈汝翰书匾额“海内第一桥”。1932年洛阳桥改建时毁。  

  北亭原位于桥中“十三梭”(俗名)附近,俗称“作州关”。榜曰“洛阳之桥”。此亭于1932年洛阳桥改建时毁。 

  中亭位于靠近桥南的桥中小屿中,即现改建的中亭。明代倭寇屡犯海疆,人民生命和财产遭杀戮掠夺。明·嘉靖三十九年(1559),兵宪万民英于洛阳桥中亭垒石筑城,以为兵备行营以御倭,人谓之“防倭第一城”。城辟南、北二门,北曰万胜,南曰万全。万民英据此御倭,败倭寇于桥上,使倭寇不敢过桥以掠泉州城,全活泉人无算。亭柱有清·林骚撰、林翀鹤书的对联:“为谁为谁,行人今古桥南北;无住无住,流水去来海西东。”  

  (三)济亨亭(泉南佛国亭)  

  《名胜志》载:“洛阳桥中有台,又有济亨亭,宋宗室赵不骀书额有‘泉南佛国’。”此亭原坐落在现在的石镇风塔处,内祀观音佛祖。1932年洛阳桥改建后,迁于现在中亭的后边,石柱上刻有汪秀璘撰书对联:“中流藉仗慈航渡,亭榭依然佛法留。”此亭毁于文革中。  

  (四)西川甘雨亭 

  《晋江县志》载:“明·嘉靖辛亥三十年1552年)干旱,方公(方克)誓于府城隍之神曰:‘三天不雨,则系之主,同投洛阳江以死耳!’夜梦神谓曰:‘已借西川雨来矣!’果如言,后人为之立碑。”  

  (五)郑虎臣亭  

  《古今小说》载:宋末,郑虎臣为监押官,从杭州押送误国奸臣贾似道到广东循州去,道经洛阳桥,在中亭休息,遇到被贾似道迫害而黥面流于漳州遇赦的叶李。叶李向虎臣讨纸笔写首词来羞辱贾似道。后来,贾似道在(漳州)木棉庵服毒,将绝命时,虎臣将大槌连头连脑打下二三十下,打得稀烂,呜呼死了。后人为纪念郑虎臣为国除奸,在中亭的北面建座郑虎臣亭祀他。亭有对联:为国除奸安宋室,舍身仗义报父仇。此亭于1932年洛阳桥改建时毁。

                                                                          (资料来源:泉州历史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