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连接]

安平桥的结构

安平桥桥亭

安平桥隘门

安平桥的塔

诗词三章

    安平桥跨于晋江安海镇(古称安平)、南安水头镇的海湾上,由于桥长有五华里(即二公里半),俗称“五里桥”;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称。又位于安海镇西畔,又称“安平西桥”。安海镇东面本有桥称安平东桥,后废,因此不再分以东西,而直称安平桥。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海,古名“湾海”,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宋初改为“石井镇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税于此,号“石井津”;明称“安平镇”。南宋前桥未建时,“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繁荣发达,安海港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单靠舟渡已适应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宋绍兴八年(1138),安海大财主黄护和僧智渊带头各捐钱一万缗(一缗为一千文铜钱),由僧祖派主持开始兴建这座大石桥。在工程快完成一半时,因黄护和祖派相继亡故而停工。绍兴二十一年(1151)十一月,郡守赵令衿来泉上任后,再主持续建,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才完成这个浩大工程,前后历经十四年。安平桥建成之日,赵令衿写下《石井镇安平桥记》云:“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1138),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1151)宋赵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 文后附诗云:“玉梁千尺天投虹,直槛横栏翔虚空”;明代被泉州人称为学问第一通的陈紫峰(陈琛),有一天集诸文人游安平桥,骤遇暴雨,正在桥上闲聊长桥胜景的他,随即作联: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正是安平桥雄伟气势的生动写照。

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是继以世界首创“筏型基础”而闻名天下的洛阳桥之后,以“天下无桥长此桥”的长度而称誉于世界。对研究我国古代造桥技术、泉州海外交通史及安海变迁等有重要价值。

安平桥以其扼晋江、南安两县的水陆要冲,历来还是兵家必争之地。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爱国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曾在这里统率军民堵海口,痛歼倭寇。清朝初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也在这一带建立抗清根据地,并从海口对面的金门料罗湾挥师东渡,驱走侵略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安平桥自建成以后,历代迭经数十次重修。但由于建于波涛汹涌的海湾上, 800多年的沧桑变化,海滩泥沙沉积,使之从水上桥变成陆上桥,桥长缩减为2070米,桥墩剩下331座;而且由于风浪的冲击,车马的践踏,桥墩大多残破倾斜,桥板不少断裂,桥栏荡然无存。从1962年起,国家多次拨款维修;1980年国家又拨巨款进行全面整修.于1982年1月正式动工,1985年5月竣工。这次整修,不但修复了桥墩,补齐了桥板,恢复了桥栏,而且桥之两侧沉积的泥沙各挖宽30米,使陆上桥又成了水上桥;同时在桥的南面50多米处开辟一条新公路,以绝车马继续在桥上通行,从而更有效地来保护这座举世闻名的古桥。                                                              (资料来源:泉州历史网)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