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连接]

安平桥桥亭

安平桥隘门

安平桥的塔

诗词三章

安平桥的结构

安   平   桥

    桥面

  安平桥全座石构,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实长2255米。目前修缮后桥全长为2070米,桥面宽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

  桥面每节平铺长石板5-8条不等,皆是坚实的花岗岩石,长短不一,每条石板长约6米左右,短者5米,最长者11米,宽与厚为0.5-0.7米左右,又阔又厚, 重量一般有4—5吨,最重达25吨。其联成一体,如长龙卧波。

  这些桥板石的开采,应该是泉州府附近的石窟,但需要用水运。据说有私家族谱记载,这样的巨石,多是咫尺相望的金门岛、大佰岛开采海运而来的。

  它的施工方法同洛阳桥一样,是利用潮汐的涨落,控制运石船只的位置,然后把石板架装上去,这与现代的浮运架桥

法基本相同。

  桥墩

  桥墩筑法,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 由于石桥跨越五港、西姑港、水头港等港道,因此,根据海潮涌入港道的流速和流向的不同桥墩采用三种形式:在水流缓慢的浅水域里筑

长方形墩,计308座;在水流湍急的水域里筑双头尖的船形墩,计28座;在一面较深峻的水域里筑一头平一头尖的半船形墩,计25座。合计361座,现尚存331座。

  桥基则根据地层的不同,分别构筑筏形浅基础、睡木沉基和木桩基础。其中睡木沉基,是继北宋洛阳桥创造的筏形基础后又一可贵的创造。即在木筏上垒筑墩石,随墩石的不断加高、重量的增大,木筏便渐渐沉陷至江底的承重层,从而奠定桥墩的基础。

  千百年来,安平桥经历了无数次强震、台风暴雨的冲击,尤其经历1604年泉州湾外8级地震的考验,虽有修葺仍基本保持原貌。其抗震能力之强主要是桥基填砌采用“筏形基础”,分别筑于非水深急流、最高潮水位之上与高潮水位之下地段,

可见,当时就能巧妙运用潮汐涨落规律,区别不同部位采取形态各异的桥墩结构,以缓和海潮冲击。

    防护栏

  为了安全,桥面的南北两端都筑有石栏杆防护,左右若一,甚为壮观。长桥的两旁,还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还雕刻着维妙维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以夸张的手法,雕刻非常别致,皆为南宋的代表作。

  赵令衿在《石井镇安平桥记》中夸赞它:“隐然玉路,俨然金堤,雄丽坚密,工侔鬼神!”

                                                          (资料来源:泉州历史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