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风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发表评论 编读往来

[相关链接]

出水石莲花

 

 

 

 

 

 

                         天宝路边威惠庙

    

威惠庙,民间称“开漳圣王庙”,是为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而建。陈元光(公元675-711年),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为唐朝归德将军陈政之子,博通经史韬略,自著兵书。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获准在泉、潮之间建置漳州郡治,并首任剌史长达26年。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作出卓越贡献。公元711年陈元光死于征战之后,被尊奉为“开漳圣王”。

明嘉靖《漳浦县志》载:“威惠庙,祀唐将军陈元光,始建于云霄(按即今云霄威惠庙距云霄县城98公里),后随邑治迁今所……庙下有绰楔,题曰‘盛德世祀’之坊,唐时祀之”。即指开元四年(716年)陈谟徙州治至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在西宸岭另建“西庙”(即今漳浦威惠庙位于漳浦县城西324国道旁,距市区50公里;)。迨贞元二年(786年),陈谟再迁州治于龙溪,又利用“松洲书院”原址建一座官庙,至今犹存。又据清代刻本《陈氏开漳族谱》载:宋建炎四年(1130),因“州人以松洲庙距城十里,信祭艰于往返,遂改建庙于城北门”,俗称北庙;淳熙间(1174-1189)各州县地方官先后方设“春秋二祭”,是故当时漳、潮、泉三州各属县始增建威惠庙多座,并均列入官方祭典。

    天宝镇路边威惠庙,始建于元代,系唐陈元光部将昭德将军韩器三兄弟的后裔到路边村定居后所建是一集庙、庵、祠为一体的特殊建筑,面阔三间,三进,悬山顶,中有天井、两廊,建筑面积346平方米。

    第一进为威惠庙,祀奉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及其爱将辅顺将军马仁夫妇。据《漳州府志》记载:马仁是陈元光麾下四大部将之一,在《请建州县表》中,曾着意疏荐部曲子弟马仁等有干略,请授为司马等职。诏从之。马仁的原籍和生卒年月均未见史乘。只知在岳山战斗中,陈元光身陷重围,马仁孤身拼死掩护主帅突围,他自己头被砍飞,身躯仍坐在马上不倒。百姓尊崇其神勇,称为马公爷并立庙祭祀,或配祀于威惠庙,成为乡社保护神。
   
第二进是为保福庵,供奉观音菩萨,民间最信仰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会救苦救难的。这尊樟木雕刻的神像,来历也久远了,是元代泰定二年乙丑(公元1325年)雕刻的。
   
第三进称为崇德堂,内祀韩氏先贤,他们是韩器、韩尧、韩球三兄弟及韩氏后裔进士宦者。韩器三兄弟是1300年前追随陈元光父子进军闽南,平定蛮獠啸乱的府兵队正,曾经驻扎此间,后裔遂落籍定居了,至元代建庙以纪念先人。
   
庙中最奇特的是一件出水石莲花,放置在庙后天井石埕上,是花岗岩雕琢的石莲花,分上、中、下三部分组合成的,通高101公分。上下层均雕刻八瓣莲花。中层镌刻元泰定丙寅间 威惠庙立十个阴文,只要用手推转石莲花的上部,转动数圈,水便汩汩地从中部不断地流了出来,转动越快,水流越多。没有水源,水从何流出?奇哉!所以堪称华夏石雕一绝,可见的前人的工艺何等奇巧了。                (资料来源:节选自《漳州掌故大全》 作者:戴建军)

上一页 下一页专栏】【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