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nfeng.net

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泉州四大书院]

小山丛竹书院

泉山书院

欧阳书院

石井书院

 

[儒学文化遗存]

小山丛竹书院

    小山丛竹书院位于泉州北门模范巷今泉州市第三医院院址,不二祠旁,与泉山书院、石井书院、欧阳书院并称“四大书院”。东西宽40-80米,南北长约100米,占地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北临执节巷,东抵铜莲寺,南与府城隍庙一墙之隔,西距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都督第百米之遥,有一小巷相连。小山丛竹石坊1983年1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民间书院,始建于北宋。其侧有“不二祠”,祀欧阳詹。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名儒朱熹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兼领学事,此后经常到泉州各地讲学,景仰欧阳詹,常莅不二祠。绍兴二十八年朱熹在泉州讲学,自题“小山丛竹”以为亭额,书院因而取名“小山丛竹书院”。

  明李光缙《募修欧阳四门祠疏》云:“朱文公为同安主簿,每抵郡城,必登小山,称其山川之美,为郡治龙首之脉。徘徊数日而后去,自书曰小山丛竹”。

  清乾隆《晋江县志·书院》也有记载,小山丛竹书院“地处高埠,其气独温,温陵之名,实肇于此。宋·朱文公种竹建亭,讲学其中,匾为朱子手书,镌于石”。

  因程、朱理学被钦定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这五尺高岗,遂因朱熹而名扬天下,经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莫不备受文人骚客的尊敬和景仰。泉州四大名著《四书蒙引》、《四书存疑》、《四书浅说》、《四书达指》,皆孕育于此。

  明嘉靖间(1522—1566),书院毁于兵燹,泉州通判陈尧典重建、扩建。但“小山丛竹”石碣已失,乃集朱熹壮年手迹而重镌之,又记其事于碑阴,改建为“小山丛竹”石牌坊。并于不二祠东北约8丈处5尺高台之上另建“过化亭”,亭石构,为歇山顶,亭中筑圆座,立黑版岩石碑,刻朱子像及像赞,以感朱子过化之功。亭坊两侧遍植虬竹。书院正径在府城隍庙东侧,向南,长40余丈,石径左有“寒泉”井。

  清初毁于兵灾。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通判徐之霖重建“过化亭”,时“小山丛竹”坊额被散兵游勇盗藏附近民房,徐通判穷诘而还,原匾得以重署;三十九年(1700),在亭左建“诚正堂”,亭后建斋舍6间,在书院正径临通衢处立木牌坊,高7.7米,宽3.75米,上书“朱文公讲院”,两侧有“寒泉井”;四十年(1701),书院复具规模。康熙五十年(1711)知府刘侃又修,名“小山丛竹书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修。清末废科举,书院亦废。

  1925年,小山丛竹辟为温陵养老院,曾修缮过化亭。1935年弘一大师两次莅院短住,并补题过化亭匾额。该匾额右半部横书小篆“过化亭”三个大字,左半部竖排行书小字记曰:“泉郡素称海滨邹鲁,朱文公曾于东北高阜建亭种竹讲学其中……余昔在俗,潜心理学,独尊程朱,今来温陵,补题‘过化’,何莫非胜缘耶?”

  养老院在过化亭西侧建晚晴室,为硬山顶,坐北向南,面宽3间11米,深1间7米。屋前有长廊宽11米,深3米,屋前有一眼古井。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曾多次住此,并于1942年10月13日安详西逝于泉州小山丛竹晚晴室。

  1943年,在小山丛竹建造第一座弘一大师之塔。大师之塔位于过化亭东南,“小山丛竹”石坊东面约20米处。塔外形为经幢式,由13级石构件叠起,在平台之上垒起三级覆盆承托一莲花盆,其上六边形石盖,盖之南边缘面右起横排阴刻“弘一法师塔”五个楷字。塔中部主要部分为白色花岗岩六面柱体,两端略雕饰花纹,塔刹为圆柱体,刹体雕五级圆盘,刹顶端雕成葫芦形。

   历尽变迁,现仅保存“小山丛竹”牌坊,为抬匾式,宽3.75米,高3.7米,两侧花岗岩立柱,嵌辉绿岩坊额,正面刻朱熹墨迹“小山丛竹”、“晦翁书”,字行楷,背面字迹漫漶不清。

                                                                       (资料来源:泉州文化网)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