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安平商人

安海港

    安海古称“湾海”,属晋江市,位于围头湾最内侧,即泉州城南二十余公里濒海处,扼晋江、南安两县的水陆要冲,是宋元时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99》载:“安海镇,府南二十里,古名湾海。宋初始改为安海,曰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榷税于此,号曰石井津。建炎四年1130年),置石井镇……元置石井巡检司于此。”

  北宋元佑二年(1087),泉州开港设市舶司,安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港口,始称安海市,并形成东、西的旧市、新市。安海码头有一眼自然形成的石泉深井,井水清冽甘美……石井畔设立津卡,海泊至,泉州州官遣吏在此榷客舟税,号曰“石井津”(即海关分关,安海市即属“石井津”管辖,称石井津安海市。今“石井津”遗址尚存。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安海设置“石井镇”,吏部郎朱松(朱熹之父)首任镇监。当时的石井镇并辖今晋江安海、南安石井两地,两镇所沿用的掌故是同一历史事件,即宋代朱松(韦斋)监税于石井镇,故有“石井津开双石井”之称。安海即称石井镇安海市。至明代,晋江安海与南安石井分别析出设镇,南安石井镇沿用“石井”为名,而晋江安海镇则改称“安平镇”。 至清,“安平镇”又改称“安海镇”

  当宋元刺桐港鼎盛时,安海“港通天下商船,贾胡与居民互市”,成为十分兴隆的刺桐“南港”

  明《安海志》载:“宋元于今,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新编《安海志》曰:宋代的安海“东有旧市,西有新市,因竞利而后设镇,市曰‘安海市’,镇曰‘安海镇’。今市散处直街曲巷,无非贸易之店肆,约有千余座,盖四方射利者所必趋,随处成交。” 至明,安海的通商互市不衰。当地居民也形成了至今仍存的经商传统。

  巨量货物的集散促进滨海陆上交通运输迅速发展。海港东畔的安海,当时还是从东北向西南走向的半岛,陆路只有北面经曹店至五陵通州治的车马大道,与南北大官道的连接则专靠舟渡。那时,安平渡“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但“船交水中”,时有不测,“大为民患”。为此,绍兴二十一年(1151)建造竣工安平桥,横跨于安海、水头海湾,长达五华里,号称天下第一长石桥,成为晋南交通要冲。安平桥竣工后31年(宋淳熙九年,1182,又于安平桥北面约三华里建造镇安桥,与安平桥并列于同段海港。故又有“安平渡架两安平”之谓。

  明泉州儒士李光缙《景璧集·卷4》载:“吾温陵(泉州)里中家弦户诵,人喜儒不矜贾,安平市独矜贾,逐什一趋利。然亦不倚市门,丈夫子生及已牟,往往废著鬻财,贾行遍郡国,北贾燕,南贾吴,东贾粤,西贾巴蜀,或冲风突浪,争利于海岛绝夷之墟。近者岁一归,远者数岁始归,过邑不入门,以异域为家。壶以内之政,妇人秉之。此其俗之大概也。

  明泉州何乔远《镜山全集·卷52》亦云:“安平(安海)一镇……濒于海上,人户且十余万,诗书冠绅一大邑。其民啬,力耕织,多服贾两京都、齐、汴、吴、越、岭以外,航海贸诸夷,致其财力,相生泉一郡人。”

  附:何乔远《秋日安平八咏》(录二首)

(一)   
寥氏为钱礼上苍,何如大宛面如王。
南风一片孤帆入,帛布人夸欲斗量。
注:大宛面如王:指大宛银币。帛布:钱币。

(二)
西桥五里海门遥,小阁观音压岸腰。
陡见莲花清宿淤,拍天白雪是秋潮。

                      (资料来源:泉州历史网)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