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东西塔的建筑技术

东西塔的精美浮雕

【民间传说】

东西塔工程与地名

东塔神西塔鬼

 

 

 

 

 

 泉州西塔的猴行者

西塔第四层东北壁,有一尊猴行者雕像,称得上是东西塔人物群雕的第一杰作。猴行者猴头人身,尖咀鼓腮,圆眼凹鼻,目光炯炯,项挂大念珠,上身皮毛直缀,衣袖捋在上臂肩,臂上肌肉隆起,左手执一把鬼头大砍刀,刀把上的绦带套在手腕上,右手屈在胸前,拇指和食指捻着一颗念珠,腰围皮裙,腰带上系着一卷《孔雀王咒》和一只宝葫芦。整个造型虎虎有生气,人与猴、形与神,在艺术上得到和谐统一。

本世纪20年代,德国人艾克和瑞士人戴密微来泉州旅游,将开元寺的东西两塔各层的浮雕逐一摄影,回去以后,两人合作写成《刺桐双塔》一书,在美国出版,图文并茂。其中摄自西塔第四层的浮雕石像猴行者”,引起中外有关学者极大的兴趣。

有人认为,这尊猴行者是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哈努曼是风神的儿子,天生神力,会拔山越海,一跃千里,本领非凡,而且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正义感。一位王子名叫罗摩受到陷害,被逐出国门,王妃又被魔王罗波那夺去。猴王哈努曼同情王子罗摩的不幸遭遇,挺身而出,施展法力帮助王子罗摩打败魔王罗波那,夺回王妃,又帮助王子恢复王位。猴王哈努曼就成为印度教里的神了,受到信徒的崇拜。

因为宋代的泉州已成为国际商业大港,也是各种宗教文化的交汇点。特别是来自印度的佛教和婆罗门教影响更大。泉州人善于吸收融汇外来文化,如开元寺就把印度的飞天达令嘉宾改制为斗拱,使之成为实用艺术。在宝林院已经把佛经故事雕镌在石柱上这种先例的启发下,富有创造性的泉州古代人民,也就有可能把印度史诗中著名的猴子形象雕刻在西塔上。而这,也就给明代作家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塑造孙悟空这个生动的形象时以一定的影响。但是,哈奴曼既非佛教护法神,也没有和尚服饰;且《罗摩衍那》完稿于公元前三、四世纪,南宋前是否传入中国,并无确凿佐证。

  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认为,这尊猴行者就是成书于明嘉靖、万历年间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孙行者生在福建”,此说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

  西塔改建为石塔,是在南宋·嘉熙元年(1237)竣工的。在此之前,就有一本宋时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三卷,旧本在日本。又有一小本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内容悉同,卷末一行云‘中瓦子张家印’,张家为宋时临安书肆,世因以为宋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主角就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弥猴王,他辅佐三藏西行,一路降魔伏妖,神通广大,又曾偷王母蟠桃,不脱顽劣猴性。

  古代朝鲜的汉语对照读本《朴通事谚解》也载有取经故事的梗概,其中提到住在花果山的老猴精被唐僧收为徒弟等事。

  据我国文学史记载,当时关于取经故事的戏剧尚有金院本《唐三藏》。金亡于1234年,西塔竣工于1237年。

可见西塔改建之前,猴行者辅佐唐三藏西行取经的故事,早就借助于诗话、戏剧等形式广为传播。泉州在南宋时期交通发达、商贾辐辏,猴行者南行登上西塔,不足为奇。

    泉州西塔的猴行者无论是东来还是南下,都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宋代泉州交通发达、商贾辐辏有密切关系。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西游记》的孙悟空,其胚胎乃孕育于古印度,原身生长于中外文化交汇的古城泉州,这话不无道理。

                                                           (综合泉州历史网、泉州百姓网资料整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