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相关链接] 【民间传说】
|
东西塔的建筑技术 |
||||||||||||||
东西塔相距200米,凌空对峙,形制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平面八角套筒结构仿木五层楼阁式攒顶式建筑。由外向里,分回廊、塔壁、塔室、塔心柱四个部分。从下到上,为须弥座、塔身、塔盖、塔刹等组成。其建筑成就,反映出南宋时期泉州的建筑科技和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一)塔平面呈八角形,每一角都是支点,比之四角形和六角形支点多,稳定性强 八角形内角135度,地震时受力面积大,震波分散较均匀,不易受破坏。塔身8个壁面对8个方位,每个正面又包含两个斜侧面,能起削弱来自任何一方风力的作用。因而,塔的刚度、整体性、稳定性都有所增强。 同时,八角形的边缘线条曲折柔婉,使由笨重呆板的石头做组成的塔身,形体趋向柔和,体现建筑学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二)塔身造型考究,蕴含建筑学上的多项成就 1、须弥座的设计 须弥座的平面亦是八角形。 东塔座高1米,每边长7.5米,周长60米。东西南北四边正中位置上各设5级踏道一座,便于人们上下。 西塔座高1.2米,每边长7.6米,周长60.8米。四边正中位置上亦各设7级踏道一座。 上枭、下枭雕刻一排平行联贯式的莲花叶瓣,座的垂角和底边刻卷草花叶纹饰,束腰部位嵌以40方青石浮雕佛传图。 两塔座转角上各有8尊侏儒负塔,座周上围以石栏。 这样,可使粗壮的塔身稳稳当当地耸立在平面八角形须弥座上,更加坚固牢靠。又使人们进入塔身有个回旋余地,增加塔柱体的艺术感。 2、砌筑技术 双塔的五层塔壁,用厚30—40厘米、长1—2米的条石,一层横向,一层纵向,交互相迭地砌筑而成。塔身环体至顶,约用120支条石,筑成平均约2米厚的塔壁。 这种丁顺砌筑法,比之平顺企缝砌筑法,更具有力学上的优点,它能从上下纵横四个方向上加强塔身的整体性,最大限度地减低砌体的剪应力的破坏。因此,700多年来,虽受台风、地震多次震撼,主体依然屹立如故。 3、高度与周长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家从实践中掌握了圆柱形的物体,当它的高度与周长相等时,最为和谐美观。 东塔总高48.27米,第一层外围周长46.40米;西塔总高45.06米,第一层外围周长44.48米。两塔高度民主几乎都等于其第一层周长。 4、层数的依据 从佛教规定而论,有什么样的功果地位,佛、菩萨、高僧、大德就建造多少级宝塔。不过这种规定,后来没有什么约束力。但东西塔之所以会隔成五层,仍然有它的佛教方面意义。 以东塔而论,它象征东方娑婆世界,五层寓意“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五乘,按佛教等级由低级到高级,表示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参见上文“东塔·塔身浮雕”) 另从建筑艺术考虑,如分为7级、9级或更多,则每层层高就相应减小,从远处观望,塔身就会显得扁矮,气势不足。分为5层才有舒展飘逸之感。 5、塔身收分 东塔除须弥座外,以第一层边长5.8米、周长46.4米、对角线长16米作基数,自二至四层,每层对角线长递减1米收分,第五层收分1.4米。 西塔第一层边长5.56米、周长44.48米、对角线长15米作基数,自二至四层,每层对角线长也递减1米收分,第五层收分1.6米。 这种比例收分,造成一种协和匀称的塔型,也大大增强塔身重心的稳定性。 6、门龛错位排列 塔身匀称每一层八角八面,相间开设四门四龛,但上一层与下一层的门和龛顺垂直线交换排列。 我国许多楼阁式古塔,大都采用这种方法。其目的,一是避免塔门或塔龛如从上到下排列在一条垂直线上,容易产生的纵向开裂危险;二是防止塔身至上而下每一边的垂直面压重不平衡,以便使塔身压重向八边垂直面平均分散,从而提高抗震能力。而且,每遇大风,不论来自何方,塔身各层各面都有门道相通,引风穿过塔室,减少塔体两侧的压力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