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东西塔的建筑技术

东西塔的精美浮雕

泉州西塔猴行者

【民间传说】

东西塔工程与地名

东塔神西塔鬼

 

 

 

 

 

 东 西 塔

泉州开元寺拜庭两侧的广场上,各有一座石塔,相距约200米,俗称东西塔。双塔高插蓝天,巍峨壮观。它以雄伟的身影,形制的奇胜,建筑的神工,清美的雕镂而闻名遐迩,扬誉海宇。自宋代以来,一直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

东塔(镇国塔)

东塔名镇国塔,建于唐咸通六年(865),为开元寺僧文禅师以本所建,位于寺东侧,原为木塔,凡九级,六年方成。咸通中(860—873),以佛舍利镇

塔中。北宋天禧中1017—1021,改为十三级。南宋宝庆丁亥1227,僧守淳易以砖,凡七级。嘉熙戊戌(1238),僧本洪始易以石,仅一级而止。僧法权继之,至第四级。晋江人天竺院讲主天赐作第五级及合尖,凡十年始成至淳祐十年1250竣工,历时12年。目前的东塔为南宋嘉熙所建,五层,花岗石仿砖木平面八角攢尖顶楼阁式结构,高48.27米,底围60米,是全国最高的石构空心宝塔。

塔座呈须弥形。束腰部分是一组佛传图浮雕,内容大都取材印度,如童子求偈”、“太子出游等,但石雕的人物装束及周围环境布置,已经全部中国化了。这一列佛传图浮雕原有40方,现仅存38方,皆用泉州的名产棗玉晶瑚青石雕成,石质柔韧,刻工精绝。其艺术水平,远胜于塔身上的菩萨、天王和力士石雕。1935年,瑞士人戴密微、德国人艾克合著《刺桐双塔》一书,把这雕刻群誉为“神奇的雕刻艺术”。这一雕刻群,既反映宋代泉州佛教的文化艺术,又反映了宋代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可称古代建筑中之瑰宝。考古学家认为,堪与南京栖霞寺、山西云冈石窟的佛传图雕刻相媲美。

塔身平面八角,转角立依柱,柱头出毕拱二跳承撩檐枋;每层开四门设四龛,面安排二个左右并列的人物浮雕,有“性类相近、响应对称”的关系,五层共80幅。根据每个人物的身份、年龄、外表特征和规定情景,在最大2×1.2米至最小1.5×0.6米的每一块花岗岩石板雕成,表情生动,形神具备,和真人一般大小。

塔身外面均伸出平座勾栏,可供人绕塔凭眺。塔檐均呈弯弧状向外舒展,檐角高翘,飘然欲飞,既富闽南特色,又显高雅非凡。

塔顶刹尖高托沃金铜葫芦,8条铁链从塔刹上盘系于8个角脊,角脊下共悬挂8个铜铃,微风吹来,叮当作响。

从东塔名“镇国塔”看,可推测为尊仰佛祖释迦牟尼佛而建。在佛教界谈得上有“镇国”威力者非佛祖释迦牟尼佛莫属。而从东塔位置看,在东居大位,能占坐大位之席者,亦非佛祖释迦牟尼佛莫属了。

西塔(仁寿塔)

西塔仁寿塔,位于开元寺西侧,建于五代,初亦为木塔。据《双塔记》和《泉州府志·方外》载,五代梁贞明二年(916),王审知 “以木植浮海至泉(州)建塔,号无量寿塔”。北宋政和甲午(1114),据传有青黄光起塔中,光束直冲云霄,不久变成五色光彩,天明乃灭,因此赐名仁寿。

塔名“仁寿”,体现了西方教主阿弥陀佛行仁施善的教旨,必须行仁施善才能长寿,简称“仁寿”,这可推测西塔是为了尊仰阿弥陀佛而建。再从“仁寿”联系“阿弥陀佛”名来看也是如此。“阿弥陀佛”是梵文的译音词,意译词是“无量寿佛”

  塔名“仁寿”“寿”“无量寿佛”“寿”都应理解为古汉语里名词活用为动词“长寿”的意思。再从西塔位居于西,与“东”相对而言是小位来看,也符合阿弥陀佛的排位特点。

  再从阿弥陀佛在佛教里的分工来看也是如此。阿弥陀佛是西方教主,专管超度众生往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是它的活动区域,“西塔”“西方”同出一个“西”字。再从民间俗称“东塔神、西塔鬼”来看也如此。“神”“神佛”,能以佛威镇国;“鬼”指被阿弥陀佛所超度的亡魂,亡魂为了能被阿弥陀佛所超度,必然围绕西塔团团转,故俗语称“西塔鬼”与此相符。可见西塔是为了尊仰阿弥陀佛而建的!

西塔于南宋绍兴乙亥(1155)毁于火,淳熙年间,僧了性再造,复灾。宝庆中僧守淳易以砖。绍定元年(1228),僧自证始易以石。嘉熙元年(1237)竣工,先镇国塔十年而成。明万历间,泉州大地震,塔顶盖折。时詹仰庇闲居泉州,主持修葺,恢复原貌。塔高45.06米,其他形制同东塔。

事毕,詹仰庇题七律《咏双塔》:“石塔双飞飘渺间,凌虚顶上结金团。晴光闪烁天中落,紫气飘摇云外寒。过雁犹惊明月动,腾龙误作宝珠看。欲擎霄汉惭无力,万古孤高一点丹。                  (节选自泉州历史网)

上一页 下一页景区】【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