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东西塔的浮雕

泉州西塔猴行者

【民间传说】

东西塔工程与地名

东塔神西塔鬼

 

 

 

 

 

 东西塔的建筑技术(续二)

   (七)地基工程

  1977年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地质队用回转式钻机(SH—30型;套管φ144mm)钻探,1986年3月国家地质局地质研究所用雷达探测器对东西两塔的地层进行扫描。两次勘察的结论基本一致,均认为两塔外围地质浅层结构可分为人工填土、粘土、亚粘土、风化壳等四层。离地表20米以下为花岗岩基层。东西塔的地基为粘土层,基础埋深2.3—2.5米。这样地基为持力层硬塑老粘土,塑性指数为1P>17,工程性质良好,强度高,压缩性低,允载承压力可达50吨/平方米以上。

  王寒枫对东西塔所用石材种类、性质、数量作粗略计算,东塔自重约10370吨,西塔自重约9140吨。东塔须弥座以边长7.5米计,底面积约272平方米,每平方米承重约38吨;西塔须弥座以边长7.6米计,底面积约279平方米,每平方米承重约36吨。这两个数值都远小于允载承压力50吨/平方米。

  东西塔的基础建立在这样的地质结构上,塔体载荷的稳定性是极为可靠的。可惜历史资料未加详细记载,当时的工程设计者是如何选择塔址,其地基工程结构又如何处理,有待后人继续探索。

  (八)仿木工艺

  东西塔是中国民族风格十足的仿木楼阁式的石塔。建造者既掌握北宋·李诫《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又从建筑石塔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民间建筑手法,按照木作匠艺要求,把刚硬的花岗岩石块,雕凿成大立柱、栌头、跳头、楣枋、阑额、飞昂、飞檐、雀替等构件。据统计,各种构件总数达1984件。

  特别是,东西塔的大立柱,柱径和柱高的比例只在1∶7—1∶5上下,比唐、宋时建筑一般规定的1∶8—1∶9为低。大概是服从塔身分层的实际高度而随宜加减的,但依然保存唐、宋时的肥壮风格。

  从第二层至第四层的大立柱,采用三段短石柱(下一段较长,上二段较短)叠接而成,古建筑术语称为墩接柱。用墩接柱接缝的间隙能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避免整根石柱断折,减轻地震破坏作用。东西塔建成后,经历多次台风、地震的冲击,包括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十月初八泉州湾的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近10度,泉州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房舍倒塌,城垣雉堞倾圮殆尽,而东塔仅塔刹坠下,塔身巍然不动;西塔完好无损。说明仿木石构的墩接柱技术具有抗震作用,是一项了不起的科技成就。

                          (资料来源:泉州历史网/黄乐德《泉州科技史话·历史建筑物·开元寺及东西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