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风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发表评论 编读往来

[相关链接]

 

 

 

 

 

           全国最小的庙宇——伽 蓝 庙

在漳州市的明清古街香港路,有一座庙被认为是全国最小的庙宇——伽蓝庙。它只有3平方米,而且是建在小巷口的顶上。没有人能说清这座庙建于何时,有何来历,但它显然已存在了数百年。最近漳州市在实施唐宋历史街区修缮改造工程时,也对它做了“修旧如旧”的整治,使这座尘封了60年的神秘小庙重现于世人面前,成为古街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看点”。当地官员曾查过吉

尼斯世界纪录,其中记载的最小庙宇面积是6平方米,而漳州的这座伽蓝庙只有3平方米,所以它应该占据最小庙宇的宝座。

庙宇建在巷顶上

小庙正好位于香港路上的尚书探花牌坊边上。从牌坊下的石板

路走过一人多宽的小巷口,再沿着木制楼梯,就进入了这个仅容一人转身的小庙。

    香港路位于漳州市区南部,始建于唐,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城市的中轴线。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香港路逐渐成为漳州南部的主要商业街,路两侧遍布着独具闽南特色的“竹竿厝”骑楼式建筑,分布着“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貳坊”等明代文物古迹。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路始终是漳州小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就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上,在小巷顶上3平方米的小屋内,伽蓝圣王俯视了古街的沧桑风云,默默地保佑着一方平安。

小庙样样俱全

伽蓝庙虽小,却样样俱全,干净整洁。伽蓝圣王像前日日香火缭绕,供品也随着时令更新。深秋时节,正是蜜柚飘香的时候,伽蓝圣王也就享用到了香甜的蜜柚。庙内的莲花灯台擦拭得干干净净,鲜花也是水灵灵的。庙小,容不下太多信徒,但也有几位虔诚的信徒,从早到晚,总是三三两两有人前来朝拜,献上香火、香油以及庙内所需的各种用品,而不留下姓名。信徒们还捐款为小庙整修了电路,添置了录音机和佛教音乐磁带,这使小庙具备了时代气息”。

小庙属于大家共有

大些的庙宇都有主持、和尚甚至“工作人员”,伽蓝小庙却是由附近的居民共同管理的。它周边的几户民居主人手中都有小庙的钥匙,如果有人提着供品前来,他们便会主动将钥匙交给朝拜者。开着百货店的美华和另外两位老太是义务的“卫生员”,一天两次上楼打扫卫生,整理供台。没有主持,也就不存在庙产的拥有问题。住在附近的居民说,这座庙属于大家共同所有。

    小庙与民居融为一体

    巧得很,从小庙往巷内走,便是漳州市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升祠”,建于明嘉靖年间。王升在明永历年间曾任大理寺左寺正、抚州知府等职。祠内如今住着王家后人、84岁高龄的漳州教育界、历史界前辈王作人先生。对香港路的来龙去脉、历史掌故、风云变化,王作人老先生都能娓娓道来,他也曾多方考证小庙的来历,甚至查阅了《漳州府志》等史籍,

却不得而解。老人只记得小时候,每到农历初一、十五,小庙便热闹非凡,奏乐的、打鼓的、上香的,一片欢腾。

当地的居民只知道“伽蓝圣王”是保平安的,而王作人先生告诉记者,“伽蓝”是佛教里寺院的守护者和管理者,相当于现在的物业管理处主任,级别略低于菩萨。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源于中国的道教产生了融合,不少道观里,也供奉着“伽蓝”。确实,对“逢庙必拜”的中国百姓来说,烧柱香,求平安,心里也就获得平衡了。至于拜的是何方神圣,并不重要。

伽蓝小庙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社区庙”,与气派高大的庙宇相比,它显得那么亲切,与民居融成一体。想拜的时候,走上几步路就到了,它已经成了古街居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伽蓝王与众不同

小庙里供奉的伽蓝圣王,与其他地方的伽蓝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它的头上戴着一顶官帽。坊间传说:清代重修小庙旁边的“尚书探花”石坊时,不知怎么回事,石坊总是摇晃,立不稳,县令十分着急,忙上小庙烧香,随手把官帽戴到了伽蓝头上。随后,牌坊便稳如泰山。县令于是下令重修伽蓝庙,并为它戴上了官帽。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它显然给小庙抹上了一丝神秘色彩。

    鲁迅先生在《野草·好的故事》一文中,有许多对于故乡绍兴梦幻般的回忆:乌桕,云彩,伽蓝,野花,村妇,小桥,流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故土具有与远古图腾一样的神圣意蕴。那些故迹和文物,不仅在于它的古旧价值,而且在于其中积淀了历史,是灵魂的驿站与家园。正因此,在大片文物因城市建设而被夷为平地的时候,本世纪的第二个年头,漳州市政府刻意修缮了香港路历史街区,3平方米的伽蓝小庙在被私人占用60年后,被重新整治一新,并因其“最小庙宇”的特质,引起人们种种想象和思考。

上一页 下一页专栏】【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