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风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发表评论 编读往来

[相关链接]

 

 

 

 

 

 

 

                         南 山 寺(续二)

    大雄宝殿的左角悬挂一口直径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铜钟。它本是唐朝铸造,元朝延佑六年(1319)扩建寺院时重新铸造,钟上有元朝住持僧右愚的题铭。钟声洪亮,几里路外还可听见。关于这口大钟的铸造,也有一段故事:传说当年寺内僧人为铸这口钟四出募化,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寡妇,诚心地把仅有的一枝铜钗捐献出来,-个乞丐也把仅有的一枚用钱捐献出来,僧人虽然笑纳,却视为无关轻重,将其弃置一旁。大钟出炉时,钟面有一个小小圆窟窿和一条小裂痕,经过几次重新浇铸,这两个缺点依然存在。后来住持僧想起了那铜钗和铜钱,拿来一比,完全符合,而

且粘住了,再也撬不下来。至今大钟上的铜钱和铜钗痕迹犹存,这故事隐喻着一个哲理。

大雄宝殿后面高坡上右侧,原为宋代千佛阁旧址。1991年,星洲(新加坡)龙山寺广净和尚一行到漳州,将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募化来的资金,在千佛阁旧址建造法堂,1993年落成,匾额由菲律宾瑞今老和尚书写“成等正觉”。内祀一尊白玉佛,高2米,重四千公斤,系清光绪九年(1883)[一说是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住持僧妙莲法师向缅甸华侨募化而来这种白石佛全国只有三尊,一在北京团城(一说围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楼上为藏经阁,正中祀千手观音,四周祀千尊铜佛。阁内珍藏六十厨《龙藏经》(包括《经藏》、《律藏》、《论藏》共7168卷)。其中有无价之宝血书《华岩经》,相传是明天启年间寺

 

融(一说雄)和莲山及尼姑莲三人用三年时间刺血合写而成,笔法端秀,字迹显出金黄色,共八十一卷。可惜在“文革”时受破坏,仅存残页。另有光绪皇帝御赐的《藏经》,即贝叶经,也是少有的珍贵文物。

大雄宝殿后面高坡左侧是陈太傅祠,据传是当年陈邕故居,供奉陈太傅塑像,后像被毁。为纪念陈邕的功德,后人改建为檀越祠。祠里原有一尊陈太傅铜像,民国19

年(1930年)被偷。新中国成立后,陈姓子孙,仿照同安县陈太傅祠塑像,重塑一尊泥像供奉于祠中。

    太傅祠后面有楼,现称“小姐楼”,又称“姑娘楼”,传说为陈邕之女金娘当年的闺房。但据对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陈北恺(已90多岁)老先生说,那楼上供奉的是自陈邕之父陈忠以上五代祖先神位,称“五祖楼”,所谓“小姐楼”乃是讹称,并从而讹为“姑娘楼”。金娘削发为尼之后,法号玄妙,曾受皇上封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后山上,人称“姑娘墓”。解放后因五个工厂需要共建一座自来水池,把姑娘遗骸移葬至藏经阁后园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

德星堂 在寺院东回廊,石佛阁左邻,俗称官厅,为来客住宿处。1926年曾在这里办过六七年“南山佛化学校”。

  地藏王殿 在寺院西回廊,1986年把原伽蓝殿改建成地藏王殿。殿中祀地藏王菩萨,左侧祀伽蓝菩萨,右祀印光大师圣像。

    大石佛、白玉佛、大钟、血书《严华经》、御赐《致经》(贝叶经)合称南山寺五宝。此外还有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石经幢、重修清泰寺碑、放生池碑等珍贵历史文物。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