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风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发表评论 编读往来

[相关链接]

                        苏 峰 山

    东山岛,状似翩翩起舞的蝴蝶,素有蝶岛的美称。位于福建省最南部,东濒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西临诏安湾,与诏安县仅一水之隔;东南是闽南渔场和粤东渔场交汇处;北西以八尺门海堤与云霄县接壤,直通大陆各地;北东间东山湾与漳浦县古雷半岛为邻。属海滨低丘台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属滨海小平原,西北多低丘,最高苏峰山海拨274.3米。

    苏峰山是东山岛的主峰。《东山县志》载:“昔江夏侯以此山不减西蜀峨嵋山,故名苏峰山。”蔡潮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到东山,《铜山志》载:“巡海道蔡潮称此山为漳郡第一文

峰。”《读史方舆纪要》载:“苏峰山亦名东山。”东山岛即以此山而得名。因苏峰山别称川陵山,故东山岛亦称陵岛。

该山踞海雄峙于东山岛东部,临近铜山旧城。海拔274米,方圆10余公里。山有99峰,18胜景,奇峰异洞,比比皆是。旧志载:苏峰山为东山岛外八景之一,称“苏柱擎天”,每见云雾蔽峰,则为雨兆,称“苏山戴笠”。铜山是明末大学者黄道周的故乡,他的故居匾额上,就以“苏峰拱秀”为题。1935年,东山县办的第一所中学,就称苏峰中学。

苏峰山古迹甚多,多与宋帝昺有关。

山下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宋司礼监潘木斋墓”,碑长120厘米,宽55厘米,上刻“岁次甲申年葭月重修,始祖赠文林郎乘禧潘公暨配翼阃孺人彭氏茔,钦赐男司礼监穆斋潘先生附茔,暨孙立。”传说南宋末年,少帝赵昺偕宰相陆秀夫南奔至此。元兵进逼至苏峰山下,亲营村的潘木斋率村民抗击元兵,保护少帝君臣,被元兵所杀。为表彰他的功绩,少帝封赠潘木斋为司礼太监。

山下海中有20米高的柱形礁石,亭亭玉立,柱顶似方形坐椅,俗称“帝座”,说是少帝在此坐过。《漳州府志》、《东山县志》、《铜山志》都载:“俗传宋帝昺南渡时,将都南澳,筑此为东京。地后崩陷为海,今城堞尚存,自山巅下向海,莫穷其际。海中尚有木尖竹藂,潮退风静,郡人驾舟取焉!”明代蔡端卿的《柳溪集》中有《咏川陵行宫》诗:“南宋帝子宫,结向蜃楼侧。于今海宇清,疑见千官色。”确认南宋少帝赵昺曾建“川陵行宫”于此。

苏峰山上尚有“山垅”,传说少帝过此,见这里只有几坵山田,叹道:“小小山田,即使一粒谷能生两粒米也不够吃。”后来山垅长出的谷粒中果然都包孕着两粒米。半山腰有处泉眼,俗称“仙肚脐”,大旱不涸,传说少帝曾在此饮水解渴。

此外苏峰山下有一处地形凹陷象瓮子的山坑,俗称“瓮底坑”,是近代东山农民起义的遗址。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九日,东山梧龙村农民林美圆组织“义兴”农民武装,200余名农民聚集坑中,饮鸡血酒,揭竿而起,攻占铜山城,震动闽南。

    苏峰山峰奇洞异,其名虽俗而能穷形尽态,“水仙童隩”,说是有仙童洗浴于此,泉水清澈甘甜,终年不涸。“猪母生猪囝”,大石小石罗列,酷似母猪生仔。“大险小险”,崖壁高达一、二百米,直插海中,浪涛奔涌激荡,俯视则心惊胆战。“美小娘洞”是个神奇的海蚀洞,贴近海面,曲折幽奇,传为龙女所居。人在洞中,气氛阴森,海浪冲激洞室,或如金鼓齐鸣,或似万马奔腾,震耳欲聋,使人魂悸魄惊,不敢久留,故少有探险者。在凹陷的崖壁上还有三尊“石观音”,酷似石雕观音大士佛像,天然而逼肖,亦造物者之杰作。海边旧有“猴子窥牛”景点,系一巨岩,立于似井的海湾边。60多年前的一

次飓风摧毁了这个景点。此外还有“狮子望球”、“北岛”、“石龟”、“犁头石”、“沉水泉”、“牛仔礁”、“猪母礁”等,皆以象形得名。

登上峰巅,沧海茫茫。晴日,则浮光耀金,帆影往来。台风至则骇浪惊涛,裂礁喷雪,云奔海黑,天地动摇,苏峰山万窍怒号,使人从它和大海的搏斗中感受到无穷的力量。明代朱煜衢有《川陵霁霭》诗曰:“文峰插海秀,奎壁彻河明。此胜夸千古,堪齐华

岳名”。清陈少华的《苏柱擎天》诗曰;“天垂南畔势如倾,赖得苏峰一柱擎,千载长留苍翠色,春来最喜望中明。”

如今,山上林木丰茂,山麓遍布硅砂厂、玻璃厂、拆船厂,交通方便,车辆穿梭,使古老的山峰生机勃勃,显得更加年青而韶秀。                                     (资料来源:《漳州掌故大全》 作者:戴少岳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