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风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发表评论 编读往来

[相关链接]

灵通新八景

灵通大佛世界之最

灵通九寺

灵通七贤

徐霞客与灵通岩

黄道周读书灵通岩

灵通山上的山椒鱼

 

                     清幽奇秀灵通山

白花寺,在朝天寺下“三虫游斗”岩内,有“青蛙抱着白花寺”之说。寺内供奉观音菩萨,有幅楹联十分别致。联曰:

十八景名山惟此处可称胜地;

万千般福地独我□堪道灵神。

□中的字,颇费猜测。实为“西国人”三字合体,即“佛”也。  

从灵通岩西行,另有一径通青云寺。即从“擎天”到“清霄庐”,沿山涧,无石磴可登,只能跳掷前进,好比画眉跳架,跳过来又跳过去。这条路是前人朝山进香的捷径,那时灵通岩尚无云梯可上。

灵通山上,大自然的造化无处不在。鬼斧神工,除了塑造出灵通大佛——观世音菩萨的头像外,在山上还有多处奇迹。如石人坳路边有石观音立像,蟠桃洞壁上有观音影像,在青云寺后洞土层中,更出现三身观音像。第一身是黑色的卧佛像,第二身是灰色石的观音立像,第三身是白色石的观音坐像。第一二身石像皆先后被无知工匠毁了。只剩下第三身白石观音坐像,尚置之土堆,没有移到适当地点供奉。

更奇妙的是,在青云寺的后山坡上,有并立两块巨石,座东朝西,北边的是石翁,他的神情开朗,坦然自若,头上还戴一顶圆帽,抬望前方。南边的是石婆,她的头发稀疏散乱,梳个髻子,鬓角有时还插朵野花,神情悽楚,目光呆滞,鼻子都哭红了,没有牙齿的嘴巴瘪瘪的,似乎有莫大的痛苦压在心头。这一家老夫老妻发生了什么不幸呢?你只要仔细观察他们身后,不难发现在北边的山坳里,还有一块似乎心存内疚的人形石,那是这家的独生子,却执意要去青云寺剃度出家当和尚。他的老父亲思想开朗,有悟性,认为家中出了个佛子,与佛有缘,是大好事,他想开了无罣意。但是,老婆婆还想不开,认为独生子若出家当和尚,岂不是断绝了宗嗣,将来依靠谁呢?这一场人间悲欢离合,鬼斧神工地塑造出来,展示在有形世界,多么警世,给人启迪啊!

灵通山峰岩奇秀,尚有许多巧石奇洞点缀其间,不能一一列举。清代漳浦名士黄道炯有《游灵通岩》诗作了很好的概括:

行行衫袖白云间,一入灵通气不炎。

万仞摩天开石壁,半空喷雪挂珠帘。

层梯雨过苔痕滑,幽谷烟深鸟语潜。

惆怅崖边遗旧址,尚存古佛独庄严。

明季以降,许多先贤如林钎、陈天定、陈杨美、朱龙翔等名臣都曾就读于此。景区内还有台湾“阿里山之神”吴凤故居、黄道周讲学处、林语堂故居等文人景观,有徐霞客、张理吾、张士良等骚人墨客题咏灵通岩之诗文传世。

灵通山除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令人留连忘返外,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如三尖杉、七叶胆、桫椤树、穗花杉等1200多种亚热带稀有植物及彩蝶、珍奇的“娃娃鱼”。

昔日黄道周先生曾写《梁峰二山赋》盛赞灵通山“与黄山相似”,最后遗憾地说:“然以僻在遐荒,舟车修阻,瓢皻限于鱼津,冠蓋回于雁翼,徒为樵夫牧竖指顾动色,虽在张邑之内,无复知音之者”。因此,他慨叹道:“故德无崇卑,通涂者贵;声无奄达,习耳者隆。苟托处之离群,恐修名之不立;信清明之在躬,虽遁世其何闷?”现在的灵通山己经名播海内外,不仅仅是佛教圣地,也是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处,在这里,你可进行观日出、爬山等活动,山上的灵通山庄是你休憩的好地方。

1993年灵通山获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后,游人日多,现在每年上山朝圣和旅游避暑的已有数十万人了。每年农历9月份,厦门、泉州、漳州和广东潮汕以及海外众多信士纷纷前来朝拜和览胜,山中香火,逐年旺盛。特别是每年农历9月19日观音菩萨生日,僧众集于寺中举办佛事,超度众生。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庆典活动,最具闽南客家特色。灵通大佛,萧然人外,不求人知,类古之君子,遯世而无闻者,仅此一点,足以令人拜倒于山前矣。

                                        (综合《漳州掌故大全》王雄铮、溥静文及《漳州旅游网》资料整理)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