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天 心 洞

南安寺庙[32]

天心洞俗称南仙公,位于南安水头镇埕美村琼花山麓,始建于隋代(581-618),为南安市三大古刹之一。

    琼花山峰峦回环,林木苍郁,洞掩其中,故名“天心”。前有飞泉泻注,远望如垂白练,下有石潭一洼,深不可侧,相传时有苍龙起自潭中,祈雨辄应,故名“龙潭”。潭边地势蜿蜒

曲折,形如象管,因构栋宇,号“象管岩”,雅称“龙宫”。其间曲径通幽,四时景象各异,构成一区罕见的独特奇域。

    洞宇始祀何神难以稽考,后祀八仙,沿袭至今。据嵌于洞宇右侧壁洞的晋江安海王源远《重修天心洞碑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1572)里人郑以绶隐居在此,适有道人颜子良来游,见此地叠嶂环绕,别成洞天,是个修道炼丹之所,便勉郑以绶舍地充田,改建道观,供奉八仙,并将原名“天香寺”易名“天心洞”。迨至崇祯年间(1628-1644),有个叫黄续翁的道人,重修扩建。因循岗峦向背之势,构成佛阁,旁列精庐,丹镬荧煌,庄严毕具,晨钟夕鼓之音,与涧泉淙淙相答

响,甚为壮观。现存洞宇为清道光十年(1830)重修,进深各三间,歇山式砖石木结构。洞前有石构平台,与跨涧石桥相连,围以栏杆,便于观赏瀑布,倾听水声。是南安唯一保存道观面貌的道教基地。

    有趣的是天心洞自古至今,除颜子良、黄续翁于隆庆、崇祯两代在此

主持列炉炼丹之外,均由僧人住持。近代赫赫大名的弘一法师曾飞锡至此,题下楹联:“佛放净光明,心生大欢喜。”
  在琼山一带有大量宗教文化传说。例如,八仙惩恶龙,观音与八仙交换寺观,观音在五里桥头建海潮庵镇潮,八仙用龙津配药驱瘟疫,八仙给杨仙公太乙真人仙杏等。这些传说大大丰富了宗教文化,许多景点和地名都与传说故事千丝万缕脉络相连,如龙潭、水阁、潭底八巨石、困龙山、海潮庵、狮子山碧云寺、仙迹岩、杏宅等。还有“龙潭洞直通陈坝(今石壁水库底)”之说。

天心洞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独特风景令游客流连忘返,题石镌刻,成为闽南风景名区。宋代大儒朱熹曾到此一游,称这个地方为晨昏两不见日之地,意思是说,这个地方两边都有高山阻隔,早上和傍晚都风不到阳光,是一块风水宝地。据传清嘉庆丁丑年(1817)大旱,龙潭水涸,潭底石壁上留有明隆庆壬申年(1572)九月泉州府丞丁一中登游天心洞题诗勒石的五律一首:“ 万峰环萃颠,一径入云烟。地脉连沧海,天心下碧泉。仙源犹有路,人世岂无缘?倚阁凭栏处,尘襟已洒然。”

1979年以来,在海内外善信的关心支持下,天心洞原来的旧宫殿得以翻修,文革中拆毁的山门重建,填平的龙潭重浚,天香寺也重建,并建有办公楼、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而今,佛道虽分开,寺观却紧密相邻,古观新宇相映美,更加堂皇壮观,吸引了海内外万千游客。             (资料来源:中华闽南文化网 作者:陈振义 李辉良,有增删)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