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灵应祖师

灵 应 寺

南安寺庙 

    灵应寺又名灵应岩、紫帽岩,位于南安市洪梅乡北部仁宅玳瑁山南麓半山腰,是闽南著名古寺之一。主祀灵应祖师。据寺旁所立《唐神僧灵应祖师现化记》碑记载:祖师字文愈,诞生于唐代仁宅李家,幼有孝行,家贫有志,博超群伦,福而有德,常现神爱事迹昭闻,如渡溪飞笠、立石朝天、播竹茁地等。后唐年间坐化于岩后茄吊滕中。乡人就其肉身塑像,祀于紫帽岩中,尊为李公祖师,为“三真人六祖师”之一。

玳瑁山海拔660米,东连鹦鹉岭、香岭、凌云寨、毡坪山,西接杨梅山,山峰拔峭,林壑优美,时有云雾盘绕峰巅,像戴着一顶大帽子而名“戴帽山”,雅称为玳瑁山

    灵应寺创建于唐末天年间(904),最早为土木石结构,历代屡有修葺,明末清初焚毁。清初寺僧如幻法师、状元黄培松、刑部尚书黄弥沤及华侨、乡人等募捐重修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南安县令梁韵清来寺祈雨,甘霖普降,遂题刻灵应两字作匾额。改称灵应寺。后又几度修葺扩建,清末定眉和尚出力最多。文革中颓废,文革后重新修建。现为砖石木结构,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占地近50亩,由大殿、彩柱、两厢、凉棚、护界亭、塔等组成七落汉式寺庙群落。

    从护界亭拾级而上,约140级石阶,便到寺宇。两座牌坊式山门并峙寺前,飞檐、红墙层次分明。山门之后为放生池,清澈如镜,游鱼历历。位于群屋中间的肉身殿,五开间,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朱梁画栋颇为可观。殿中供奉灵应祖师肉身像,右边供奉其父母神主灵位,左边供奉

观音菩萨,以及韦驮、伽蓝诸菩萨;殿后供奉十八罗汉。殿前拜庭宽敞,两翼辅有平台,可纵观东山日出和环山景色。殿

两侧为一座座不同时间建造的厢房,约30多间。

    寺后一棵千年杜笙引人注目。据说有此寺便有此树,树高30余米,树围4.6米,历经沧桑,现仍枝繁叶茂。在李公祖师圆寂处有一片绿竹,其中有相传为祖师手植的倒栽玉竹,每竿偏枝倒挂,芽芽向下,年年都有新竹破土而出,青苍翠绿。其旁立有状元林骚所题“此寺号灵应,后唐身化来。溪山两亭峙,周宋一尘埃。梦逐寒钟去,僧携老衲来。君看竹倒抛,大造不能栽”的《倒抛竹》碑。前后还有茄吊滕、真身塔等名胜古迹,山中盛产荔枝、香蕉、桃、李等水果和茶叶,灵应茶闻名遐尔。

    灵应寺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代高僧名士流连忘还,并留下不少诗文、墨宝。如幻、定眉、静慧、广净等高僧都住持过该寺;1941年弘一法师曾驻锡此寺,研究佛经,闭门著述。清武状元黄培松留题润物洪深。现存比较完整的诗文还有如幻法师的《寓居灵应寺同井公》诗,明朝诗人黄克晦的《题灵应寺》律句;明黄鼎象的七律《灵应岩祖师竹》;清刑部尚书黄弥沤题:天下大严林似此亦称古刹,个中佳山水游来始驻真人。乡宦黄圭、黄位中题写“果然灵应”门联:“灵承帝事昭神化,应感人心奏佛力”;“为悯众生多灵应,长存万古大真身。”以及弘一大师的“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等几幅佳联。

  附:      []黄鼎象《灵应岩祖师竹》

灵性原来物物有,况复耽经解脱久。
生老病死苦根缠,枯竹生华根谁受。
夹岸青青色空浮,植自道人牧牛手。
道人牧牛归纯白,鞭笞不用尽回首。
生意长存万劫秋,优钵萝花对悠悠。
至今人指祖师竹,牧却自家心上牛。

【注】祖师竹:李公祖师手植的倒栽玉竹,每竿偏枝倒挂,芽芽向下,年年都有新竹破土而出,青苍翠绿。耽经:

 

专心致志,深入研究佛经。解脱:佛教名词,佛教徒认为,修道到了最后阶段,脱离烦恼业报束缚,自在无碍,叫解脱。华:同。根: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也为佛学名词,佛教以人身之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因眼、耳等对于色、声等能生起感觉,故称为根。受:通。生意:生机、生命力。劫:佛教名词,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一。钵:僧徒食器。

 (根据泉州历史网、南安旅游网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