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竺 世 庵

晋江寺庙

    出泉州南门三十里外,来到晋江东石镇北郊的大庵山上,便见葱茏翠绿的树海掩映着一座新庙宇,其规模宏伟,殿宇堂皇,飞檐翘脊,红砖白墙。精雕的龙柱、光洁的石阶,在夕辉映照下金碧辉煌。这就是闽南侨乡著名的旅游胜地竺世庵。  

    据史志载:竺世庵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初名下天竺,与安海的龙山寺和东石的龙江寺合称为上、中、下三天竺。建筑的规模、样式,大致相似。至东晋升平时,改名为竺世庵。庵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而北,有门楼、前殿、大

殿,两侧为厢房,巍峨壮观。大殿为重檐歇山式,五开张三通门结构。唐开元时,印度和尚莲花落游清源郡(今泉州),来竺世庵传经布教,所以庵的前殿又名“莲花庵”。

    该庵历代均有修葺,朝官名士留下许多匾额、对联。唐晋江开科进士欧阳詹返乡省亲,游于此,见斯庵香火鼎盛,即席题赠“灯传慧业”行书四字,笔墨酣畅,蕴含流韵;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宰相曾公亮应该庵住持浮珠之求,托人捎来亲笔题额“金乘珠藏”四个大字,方正劲挺;明成宗永乐十八年(1420年),晋江知县宋仲祥于此察视滨海防务,见庵四周景色佳丽,焚香馥郁,即席联曰“寺暗烟埋竹、林香雨落梅”,书法苍劲秀拔。

    民间传说:宋大中、祥符间,泉州刺史韩国华年老乏嗣,祷于清源山,适值饥馑之岁,便开仓赈济饥民,积下善根。韩刺史私纳丫环连理为妾,随即有孕。因恐韩夫人生妒迫赶,暗遣老仆韩宗,星夜送连理到南门外竺世庵,拜清真尼姑为师。连理生下韩琦,即由老仆抱回养育。至嘉佑年间(10561063年),韩琦中进士,官居陕西安抚使。当他探知生母下落,便不辞千里跋涉,专程赶来东石竺世庵,在庵前大石下拜认生母,成为千古美谈。后人在该石上刻下了“认母石”以示纪念。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东石寨立帅府,布防沿海九营,招募义士,操练水师。当时东石爆发了有名的“倒桥之战”,龙江寺、竺世庵成了明、清两军激烈争夺之地,清兵七次攻占,明军七次夺回,杀声不绝,声震山河,血光冲天。后郑军将领冯云战死,竺世庵被攻陷,因郑家军在这一带歼灭众多的满清官兵,清军即烧毁了竺世庵,并下令民间不准重修。一座雄伟壮观、历经千年的华丽古刹一时毁为平地,湮没300余年。

    为保护历史古迹,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东石地区的华侨、里人热心资助,这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竺世庵,于1984年重修。大殿在清基时发掘四根原有的大石柱,直径二尺,此四根大柱及柱座现竖立在大雄宝殿中。目前已建成前殿(天王殿)、中殿(大雄宝殿)、后殿(三世尊佛殿),可以说已初具规模,但因工程浩大,前、中殿尚未油漆,钟鼓楼、厢房、围墙未建设。相信在海内外有识之士的支持下,竺世庵定能早日恢复原貌。

                                               (资料来源:中华闽南文化网 作者:叶海山)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