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虎岩寺

泉港寺庙 

伏虎岩寺又名虎岩寺、昆山寺,位于惠安县城北三十余里涂岭乡松园村昆山南麓的伏虎岩,海拔150多米,距福厦公路2公里,有公路直达寺下。山中有宋、元、明、民国的摩崖石刻共8处。1979年列为惠安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岩寺临崖砌石高筑,坐东朝西,占地413平方米。由三宝殿、观音殿、斋厨、禅房、游廊和庭台组成,殿内供奉三宝、观音、伏虎道人。寺宇始建于宋,后历有修

建,现存建筑为1983年后修复。三宝殿面阔三间,硬山式屋顶。其右侧为观音殿,左侧斋厨,再外各有一间禅房,乃在同一水平线上一列组成单进结构,又以游廊彼此勾通,出入皆由廊门。前面有一偌大庭台,台的前面筑栏杆护卫,台的中央筑假山一座,引来泉水喷射水柱,带动石猴推磨,蔚为奇观。寺前庭台外栏旁,有一棵枷柊,苍劲挺拔,枝叶纷披,北面树叶保持枷柊原形,南面树叶呈茘枝树叶形状,又称“鸳鸯树”,已有近千年树龄。

清嘉庆《惠安县志》载:伏虎岩在昆山南,北宋祥符(10031016)中僧道养隐此,能伏虎。元泰定(13241328)中,连应元刻其事于石上云:道养精习律乘,并能伏虎,每朝出暮归,虎均伏于山下等候。有一次道养外出带肉归来,对虎开玩笑道:“吾今无肉啖汝,愿以躯代。”将头伸入虎口,虎不慎合口,僧亡。虎不胜悲悼,遂跳崖自尽殉主,伏虎岩、寺因此得名。元朝南史隐有七绝一首写及此事,载在《螺阳文献》: “仙庐佛寺首鳞差,下有三间隐者居。 得道能令龙虎遁,突渠驯服弗工夫。”

寺左有清泉石室,又名“水岩洞”,30平方米,浑然一块庞然磐石覆顶;洞内冬暖夏凉,岩隙洞壁泉眼如注,从不干涸,洞中设有石桌、石凳;洞顶岩上刻有“水岩洞”三个大字,背部最高处有一脸盆大的地方,以石敲击会发出“咚咚咚”的鼓声,颇为神奇。系宋代之筑。北宋著名书法家、名太守蔡襄(忠惠公)系惠安峰尾卢仁外孙,早年曾与舅舅卢锡读书其中。原来的山门上有蔡襄的书刻“伏虎胜景”,明崇祯间(16281644),因女尼增建小阁、庭台,凿去一半别开廊门,摹仿其字迹另刻在近处石崖上。

元南史隐曾为蔡襄与道养撰一联曰:“忠惠当年此读书,驾碧海之苍龙文章经济;养公昔日留诸谒,伏苍岩之白虎佛法禅心。”泰定年间逸士连应元将此镌于岩石,可惜南史隐、连应元的字迹已荡然无存。所幸的是南宋绍兴年间胡日休等人及元朝至正年间县达鲁花赤游伏虎岩的纪志石刻尚存,且清楚可辨:“再扣禅门秋已深,岩花零落菊溜金;人情险处从头讲,佛也低眉感不禁。”分明是对旁边一个大“佛”楷写的诠释。寺后又有“东岩”二字,大40厘米见方。这些宋、元、明以来的摩崖石刻,对研究地方书艺和历史有一定价值。

山中还有屈曲幽深的虎洞,有宁谧岑寂的仙翁洞、师姑洞。在群山环抱中,古刹亭台、峭岩怪石、清泉幽洞、古木修篁……四时胜景迷人。 明朝黄幼嘉有诗赞颂伏虎岩:“山开疑有月,树隐半为云”,恰如其分地点明伏虎岩的特色。

                                          (综合泉州历史网、中华闽南文化网相关资料整理)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