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元 妙 观

泉州其他寺庙⒂ 

    元妙观,俗称“天公观” 位于鲤城区东街观东巷新府口,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初曰白云庙,是道教传入泉州后所建的第一座道观,也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

清乾隆《泉州府志》云:“元妙观,在府治南。晋武帝太康(280—289)中,为白云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建观,初名中兴。开元间(713—741)改龙兴观为开元,而以观为隆兴。宋大中祥符间(1008),改天庆。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改玄妙(取《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意)。”清康熙七年(1668),为避圣祖玄烨之讳,又易名

元妙观,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上的元妙观,占地1万多平方米。观前在照壁塑有太极图、星象、日月。宽敞石庭斜上,第一进山门曰“端门”,重檐歇山顶,牌坊式三门并列,左右分别为玄坛祠、康王祠。

  进神门至前殿,即第二进三清殿,阔五间,深四间。殿正面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两边为四海龙王。三清殿后紧连老子祠、南天门(祀五显灵官大帝)  

  第三进为灵霄殿,规制与三清殿略同而高于三清殿,亦有龙陛石阶。灵霄殿正中祀天界诸神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座前有一尊铜雕日神,两旁为金童、玉女、雷声普化天尊、太乙星君;东西两侧为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六丁、六甲。后殿一列三间,单檐山顶式,曰“文昌府”,中祀关圣帝君,左祀文昌帝君,右祀梓潼帝君,为分司教化、功名、禄位之神袛。

  自山门至后殿,东西两侧建有长廊,列二十八星宿。

各殿之前都铺有青石龙陛浮雕,使殿宇更显庄严肃穆。观内外凿有七口丹井,布列成北斗星座状,称七星井,传为道士炼丹所用。观内原有一棵晋代所植的大桧树,树围7尺余、树高1.6丈,浓阴如幄,传说明代纪道人曾坐在桧树上炼丹。桧树旁建有固定的戏台,为道教节日演出所用。每年除夕,通宵达旦演戏,常有欠债的穷人前来避债,度过年关。因此,元妙观的戏台又叫“避债台”

  元妙观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丹宝齐全、名道辈出而成为泉南最负盛名的道教宫观。明清两代管理道教的“道纪司”都设在元妙观内。

  元妙观历来是泉州道教活动中心,每逢国家或道教节日、神诞,元妙观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仪式,设坛打醮。每年,各大宫庙都要到元妙观举行“晋表”、“领旨”仪式。

  历史上,曾有著名道士如唐代蔡如金、吴崇武、宋代陈以文、明代纪道人、董伯华、李鼎等在此修 炼。民间流传许多传说,如董伯华卖雷的故事。

  许多诗人墨客都写诗作赋吟咏元妙观。明黄克晦《观中纪事诗》云:“仙宫拂曙响云璈,白发萧飕首重搔。却老自应依道侣,持杯无奈忆儿曹。玄元殿上春偏早,太乙柌前日已高。拼是乾坤长浪迹,依然紫气向人豪。”

  清末以来屡遭破坏、占用,日渐废圯,至文革中毁坏殆尽,全观只存中殿左脊一角四间。龙陛不知去向,龙柱于七十年代移建于泉州开元寺内准提禅林的山门廊中。1996年,政府规划10亩地,用于元妙观的复建。第一期工程,在原址——现市区东街复建三清殿,已于1999年12月竣工。该殿建筑面积34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六根高3.2米、直径0.84米的雕龙石柱,十分精美。东西外墙八个石窗和殿后五面墙壁分别嵌有雕刻了道教故事图案的石雕、砖雕。殿顶共有飞檐九条龙脊,脊上雕有老君炼丹炉、飞龙、麒麟和各种道教饰物,颇具匠心。

                                                                        (资料来源:泉州历史网)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