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五 岳 宫 观

泉州山川社稷坛

  东岳宫又称东岳庙、东岳行宫,“在(泉州)府治仁风门外凤山之阳(南麓)”,凤山为泉州古城五岳之一(东岳凤山,西岳龙山,南岳溜石山,北岳狮山,中岳云山)。宫始建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为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尚书张汝锡倡建,其婿韩习完成。

  《第一山重修地祗忠义庙记》云:“宋·绍兴有金紫光禄大夫张公讳汝锡者,弹击秦桧不中,避地入泉,修玄于此山。”“贻书以其一子婿,载宝南来,大兴三清五帝、岱岳诸宝殿。”“秦桧殁,家人迎大夫归。临行倾资置饷田二百亩,以充第一山道供。”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9·东岳庙碑》云:“泉州故有东岳庙,附于开元观之侧,规制狭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郡人谋于凤山建庙,右朝请大夫张君汝锡,首施钱五千缗,以倡郡人。施者既集,而张君即世。其子婿右朝奉大夫韩君习始终之。凡庙之位置高下,与夫费用之出纳,工役之巨细,皆韩君力也。

宋季以降,代有重修,且愈修愈大,最盛时达七殿十三坛。1929年几被火烧尽,现仅存正殿一座,其他殿均为新建。2001年获批成为泉州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宫奉祀青帝(即东岳大帝)、五岳大帝、地藏王、十殿冥王、七娘夫人、织女、陈金李三夫人、痘疹娘娘、冥司百职,檀樾祠奉祀张汝锡。    (节选自泉州历史网)

    南岳宫原址位于泉州南门外溜石山岗上,后为方便信徒朝拜,迁于市区南岳后街,即今群众戏院东畔。

    西岳宫,俗称龙山寺,位于泉州新门街西段龙头山南麓,占地面积五亩半。

  明·天启丁卯年(1627年)知府沈翘楚始建,初名“资寿寺”;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知府张无咎重修后易名为西岳“龙山寺”。

  这座古寺坐北朝南、双殿回廊式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左右。沿中轴线自北而南,配有正殿、拜亭、潮汐井、庭院、东西两廊庑和天王殿。西岳宫正殿重檐歇山式三进五开间建筑,殿内神龛主祀西岳顺圣大帝塑像,兼祀三十六天罡之一、雷部玉府主事、昊天金阙大臣刘星君牌位,并且配祀文昌帝君牌位,神龛上额悬挂着知府张无咎“玄洞天”金字匾额;殿前拜亭顶棚彩绘六幅释迦牟尼深山修行图,道光进士陈庆镛“贝叶生辉”匾额悬挂亭前;庭院西北侧有口潮汐井,每昼夜涨落两次,涨落时刻与海水潮汐相吻合。

  在庭院东西两侧有六株古榕树枝繁叶茂、榕隐蔽天,把西岳正殿掩映在若隐若现之中;连接正殿与天王殿的东西两廊庑塑有24行孝图,浮雕显得格外醒目。天王殿硬山式三开间建筑,殿内塑有硕大无比的四大天王神像,形神俱备,令人顿生敬畏。殿内正上方“镇国保民”的匾额出自乾隆甲戌(1754年)泉州府同知觉罗四明手书,寺前“龙山寺”匾额乃延陵坂头村康熙进士吴茂华墨宝,整座宫庙保存了清代的建筑风格,依山势而北高南低,错落有致、西领岳降、积蕴宝藏。

  “龙光绚烂腾佳气,山势迥环护寺门”,明末宰相黄景的题联精确地刻画了龙山寺的山陵地脉。道光进士曾维桢:“龙势纡迥凭清拱紫,山容韶秀带郭襟河”;晚清举人曾振仲:“西望群山都成爽气,岳宗太华长镇仁祠”,祖孙二对联更是生动地概括了西岳龙山寺的内在宗教文化蕴涵。

  西岳龙山寺是泉州乃至闽南地带近代仅存的全真教圣地,道、儒、佛三教在历史文化古城如此完美地融为一体,300多年来,几经沧桑,香火经久不衰。龙山寺供奉的神明成为民众心目中平安生活的地方保护神,特别是刘星主秉公纠察,成为玉皇上帝近侍重臣的动人传说更是家喻户晓,受到民众的崇敬和奉拜,刘星主香火分炉远播于港、澳、台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据史书记载,西岳龙山寺除配置有完整的寺庙规制外,还立有义学。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声誉日隆,所创办的义学成为晋江县清代六所社会义学之首。龙山寺的敬文亭更别具民族文化内涵,与城北的白邽庙的敬字亭交相辉映,见之史册。

  解放后,龙山寺址征为国家粮库。现在古寺南侧暂简易搭盖,为信众宗教活动提供临时场所。计划迁临漳门外重建。

   北岳宫位于泉州城北有北岳之称的清源山下山兜村,由于地处偏远,香火几绝。          (节选自泉州历史网)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