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郑  经

【杰出人物】

郑经,又名锦,字式天,号贤之,明末清初南安人,郑成功长子。

  明永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公历2月1日,郑成功于料罗湾祭海誓师,进军收复台湾。郑经留守金、厦两島,提督黄廷、五军总督王秀奇、总兵官洪旭、户官郑泰等人辅之。

  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郑成功闻知郑经狎四弟之乳母陳氏,生子后诈称侍妾所生,怒极,特令往厦门杀郑经及陳媼並董夫人。金、厦诸将不从,联名上启曰:“报恩有日,侯阙无期。”

  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日未時,郑成功病逝于台湾东都,时年39岁,郑经嗣延平王位。在老臣陈永华等人辅佐下,治台二十多年,继志抗清,并按郑成功生前设想对台湾进行开发建设。

  一是加强政权建设。郑经进一步完善府县制和官制,建立乡里保甲制。改东都为东宁,生大兴、万年二县为州,增设三个安抚司,分别管理台湾南路、北路及澎湖地区。分承天府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坊置签首,以理民事。制近郊为三十四里,下辖诸社,社置乡长。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设牌首、甲首、保长,分层掌理户籍,并劝农桑、禁赌、诘盗,此为台湾建立乡里保甲制度之始。

  二是发展农业经济。从大陆移民,主要是军职人员,人数约二、三万,规模较郑芝龙、郑成功时期为小。据《台湾省通志·人口篇》载,到郑经时期,台湾汉人已达十二万,而原住民仅十万,汉族人口超过原住民。经济政策上更为优惠,把荒地分给军队开垦,寓兵于农,把荷兰人的土地变为“官田”,随郑军来台义民和文武官员开垦的地为“私田”等,按类管理,奖励垦荒,发展多种经营,大兴水利建设,使稻米、蔗糖、果类、渔业产量成倍增长,宝岛成为“野沃土膏、耕桑并藕、渔盐兹生,硫磺水藤,木棉盛出,经织不乏,舟帆四达,嘉木阴森,屋宇完整的繁荣富裕之邦”。到郑经时期,台湾拓植面积约20多万亩,生产的粮食不仅足供本岛食用,还以所余运往漳州、泉州贩卖;仅每年远销日本、波斯的就有30万担。

  三是鼓励民众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大力推广大陆先进技术,烧砖瓦、播蔗煮糖。为打破清廷经济封锁,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在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岛屿设立商业贸易据点,兴贩于内地和东西洋诸国。当时台湾的市场,汇集了来自内地和英国、日本、越南、东南亚诸国的商品成了东西方贸易的转接地。

  四是建设学校,发展教育。郑经嗣位后,在承天府宁南坊择地建立孔庙,并于其旁构建明伦堂。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孔庙落成,郑经率诸文武行释菜之礼,观者数千,雍雍穆穆,皆有礼让之风。康熙五年(1666年)建立太学,以陈永华为学院主持人,叶亨为国子助教,又命各社开办学校,延中土通儒以教子弟。凡民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使台湾教育按中国的传统模式正规化,将明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学制和考选制度移植到台湾,并略加改造,使之适应当时明郑政权的机构体系,很快改变了“以生产自给够吃为标准,甘蔗果树任其自生自长,尚无日历、文字,以月圆为月,十月为年……”的落后状况。郑经还特别重视原住民的文化教育,对新港、目加溜湾、欧王、麻豆四大番社,凡有子弟入学者,蠲免其徭役。

  五是建寺庙,兴佛教。据《台湾通史·宗教志》,郑经首先在承天府东安坊建造弥陀寺,其后陈永华在赤山堡建龙湖寺,台湾佛教由此兴。

  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二十八,郑经病逝台湾承天府东宁北园别馆,和他的父亲郑成功一样,终年仅39岁。

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皇帝遣官护送郑成功及子郑经两柩归葬南安县水头镇康店村覆船山。

                                                                     (节选自泉州历史网)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