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郑成功与华侨

 

             郑成功

【杰出人物】

郑成功(1624-1662年),乳名福松,又名森,字明俨,号大木,明末清初南安石井人。1624714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松浦郡千里滨。明崇祯三年(1630)十月归国,随父郑芝龙居晋江安平(今安海)。福松风仪俊秀,俶谠有志,芝龙喜之,改名曰森。其叔父郑芝彪(鴻逵)曰:此吾家之千里驹也。

郑森回国后,延师授学,性聪慧,读书穎悟,8岁通晓四书五经,10岁能写八股文。11岁,读书私塾,12岁即通读《春秋》、《左传》。偶以《小学》洒扫应对进退为题,森文思敏捷,束股有云:汤武之征诛,一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师为惊奇,称叹不已。斯时有识之士,对郑森之观感,皆异口同声赞许,预料必成大器,非科甲中人。

少年时代曾赋《登高》 诗云:只有天在上,而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明崇禎十一年(1638),郑森15 岁,补弟子員,入南安县学为廪生,试列高等,遂食餼(受奖学金待遇)。十七年(1644),郑森21岁,以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所作文章立意深远,词藻华丽典雅,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钱谦益见他才华横溢,极为赏识,视为旷世人才,赞叹说:此人英物,非人所比。并根据孟子云:为巨室则必使师求大木,号之曰大木,寓大木寄危厦之意。

1644年,清兵入主中原。明·马士英、史可法等遺臣,拥福王即位南京,1645年改元弘光,是为南明。郑森目睹明廷昏庸腐败,官员花天酒地,谋取私利,极为痛心。他撰写了一对自勉联:养心莫善寡欲,至爱无如读书。

南明弘光元年(1645),郑森由南京回福建。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為清兵所執遇害。郑鸿逵、郑彩自京口退至杭州,迎唐王朱聿键入闽,擁立唐王称帝于福州,建号隆武。是年八月,隆武帝诏赐郑芝龙平国公加太師,引郑森陛见。隆武帝見郑森气宇非凡,言语明朗,奇之,抚其背曰:惜无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赐国姓朱,改名成功,寻封忠孝伯,拜御营中軍都督,赐尚方剑,仪同驸马都尉。自是,世称其为国姓爷,時郑成功22岁。

消息传至日本,平戶侯闻郑芝龙富貴显赫,位极人臣,于隆武元年(1645)十月,将郑成功母翁氏(日本作田川氏),由日本长崎送归福建晋江县安平镇。郑成功接母亲田川氏回国之后,写五言绝句给留居日本的胞弟左卫门(原件现珍藏于日本):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

南明·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局势危急。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委其镇守闽赣界上大定、大安等关。六月,清兵入閩,郑芝龙兄弟拥兵不進,郑成功镇仙霞关,郑芝龙不给軍粮,士兵逃散,郑成功不得已引回泉州,回安平探母。

九月清兵陷福州。隆武帝奔汀州,被执,后绝食死于福京。十一月郑芝龙決意降清,郑成功哭谏不从,郑成功遂密带一旅遁金門。并上书郑芝龙云: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貳。今吾父不听儿言,倘有不测之禍,儿祇有缟素而已。

郑芝龙降清后被挟持上京,诱迫郑成功降。成功不肯屈节污身,赋诗云:天以艰危付吾俦,一心一德赋同仇。最怜忠孝两难尽,每忆庭闱涕泗流。清兵乃疾取兴化、漳、泉,十一月三十日,清兵洗劫安平。郑成功母田川氏未及逃出,恐受辱,乃拔剑破腹而死(享年四十五)。郑成功在浯屿闻讯急挥师救援。清军见船只塞海,即弃城退回泉州。

郑成功憤父降敌,痛母慘死,国破家亡,乃決意投筆从戎,遂赴南安丰州孔庙,焚儒衣青巾,祭曰:昔为儒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唯先师昭鉴之!长揖而去。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郑成功遂率领陳輝、张進、陳霸、洪旭等愿从者九十余人,乘兩舰入海,树杀父报国义旗,誓师,谋匡复。郑鸿逵、郑彩亦各率所部入海抗清。

清順治四年(1647 1118日,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立桂王朱由榔稱帝於肇慶,改元永历。郑成功自称招讨大将军募兵措饷修船练兵。识者知其可与有为,郑芝龙旧将咸归心焉。沿海农民、渔民、水手和不愿随郑芝龙降清的将士纷纷投奔郑成功。不多时,郑成功便组成一支兵卒10万余、战船500艘的声势浩大的军队。 自此以金厦为根据地,转战闽粤沿海、抗击清兵十有余年。

南明·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郑成功自统甘辉等北征,有战船千艘,甲士5万、精兵10余万、铁人8000,号称80万,自思 明(厦门)出发,大举北伐。翌年七月初,分兵围困南京。郑成功信心自负,遥望钟山虎踞龙盘之雄伟气势,赋诗《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一首曰: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郑成功既而自負,中敌缓兵之计,士兵意志松弛。于七月廿四日,被清将梁化凤所败,大将甘輝被执杀,数十員大将战死,郑军被迫回师厦门。

明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武备废弛,台湾、澎湖的防卫力量逐渐削弱,给外敌窥伺造成可乘之机。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开始,荷兰殖民者以贸易、通商为名,对我国沿海各地进行袭扰。明·天启二年(1622)六月,荷兰殖民者侵入澎湖红木埕筑城之后,经过数度的拆冲与争夺,于1623年七月拆毁城堡,撤出澎湖,侵入台湾西南的鹿耳门港,筑热兰遮城堡(又称台湾城,即今台湾安平)。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军在台湾北部击败西班牙殖民军,霸占整个台湾。

荷兰侵占台湾后,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强征重税,进行搜刮,激起台湾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反抗和斗争遍及全岛各地,绐终没有停止过。 ·永历六年(1652年),郭怀一欲驱荷兰人离台湾,不成。

南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湾荷兰长官揆一,派遣台湾通事(翻译)、南安水头人何斌(亦名何延斌,郑芝龙旧属)至厦门求通商,愿年纳餉銀五千两、箭标十万支、硫黃一千担。何斌向郑成功陳述在台华人相念之殷切,向郑成功述说了台湾人民深受殖民者的蹂躏、压榨等惨状及渴望救援之情, 建议郑成功东征收复台湾,表示愿为向导。郑成功甚为嘉许之。 但郑军已经作好了决策北上的准备,何斌的意见未被采纳。何斌回台后即为郑成功筹集军饷、描绘入台航道详图。永历十四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何斌再次到厦门,向郑成功献入台海图,建议郑成功进取台湾。

南明永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大陆各省基本被清军占领。郑成功感到形势紧迫,只有收复台湾,连接金门、厦门,然后进则可战而复中原,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忧。于是拒绝部将及魯王旧臣、兵部尚书张煌言之劝阻,作出了进军决策,决心收复台湾。

经过充分、周密的准备,永历十五年(1661年)农历三月初一日,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祭海誓师仪式。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21日)中午,郑成功率领艨艟数百艘,将士二万五千名人,浩浩荡荡开出金门料罗湾,向东南挺进。次日清晨,舟师抵达澎湖。四月初一日拂晓(公历430日),郑军航抵台湾外沙线,辰时至鹿耳门港外。中午,大小战舰乘大潮通过鹿耳门,强行登陆。海上击沉荷夷军舰最大的军舰海虎托号,重创战船两艘;陆上击毙荷夷大部守兵,兵围赤嵌楼,断其水源。初四日守将猫难实丁率部投降。

四月初七,郑成功除留一部兵力扫清其他地方的残敌外,亲自督师,又指挥将士渡海从南端进攻台湾城,从水陆两路围攻台湾城(热兰遮城)。农历四月初八日,登陆安平,进攻荷兰驻兵,占领台湾南部,荷兰人退据安平热兰遮城。

鉴于台湾城池坚固,强攻一时难以奏效,为减少伤亡,进一步作好准备,决定改取长围久困、且耕且战的方针。

五月初二,郑军第二梯队抵达台湾,从台湾城南面逼近该城城堡。郑军兵力得到加强,供给得到补充,遂从五月初五开始,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都筑起防栅,并挖了一条很宽的壕沟,围困荷军。同时准备了攻城器械和炮具。

  在围困台湾城的同时,郑成功抽出力量,深入台湾各地,争取群众,发展生产,为彻底打败荷兰殖民者奠定基础。郑成功亲自带领户官(随从侍卫官)杨英和许多将士到各地巡行,汉族和高山族同胞壶浆相迎。高山族各社首领纷纷归附,郑成功设宴招待,并赐给他们每人一件浅色的丝袍、一顶有金色顶球的帽子和一双靴子。传说高山族几个村社的首领向郑成功献上金、银、草、土四样礼品。郑成功十分诚挚地对他们说:我进兵台湾,是为收复台湾的土地,不是为了要钱财。说罢,他收下土块和一束草,把金银退了回去。

   五月,郑成功攻台湾東都,改赤崁城为承天府,置天兴(嘉义)、万年(凤山)二县,施兵农合一之屯田制。全体官兵有警则荷戈(武器)以战,无警则负耒(农具)以耕,自己动手生产,解决军粮供应,以减轻人民负担。

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巴达维亚当局得知荷军在台湾战败的消息,即调集700名士兵,10艘战舰,赶赴台湾增援。闰七月二十三日,双方在海上接战。郑成功亲统战舰在海上迎击,将敌舰包围,经一小时激战,击毁、烧毁荷舰两艘、俘小艇三艘,毙敌100多名。其余荷舰逃往远海,再也不敢靠近台湾。荷兰援军也狼狈逃回巴达维亚。

台湾城被困足有8个月,荷兰士兵死伤1600人,只剩不到700人。被围荷军弹尽粮绝,不少士兵吃了发霉的食物而中毒,战死饿死者众多,士气低落,陷入绝境。郑成功见时机成熟,于十二月初六(1662125日)清晨下令发起总攻。十二月十三日(1662131日),揆一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有组织地大规模开拓台湾。他对建设和发展台湾充满信心,赋《复台》诗一首,抒发抱负 ,表达他为收复台湾而奔波的艰辛历程。诗曰: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首先,他按照中国封建体制的机构设置,设府县,定职官,编户籍,兴办学校,将儒家王道文化传播台湾。郑成功坚持奉永历正朔,以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下设两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官制仍因其旧,设吏、户、礼、兵、刑、工六官,并置六科都事及察言、承宣、宾客诸司。又制定法律,严惩奸宄,斩貪污官吏吴豪、杨朝栋、祝敬等;举贤任能,察举孝悌异能,使台湾社会逐步走上稳定、有序的封建统治轨道。

  郑成功一向重视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郑成功赴台时,当时士大夫东渡者,盖八百余人。延平礼待诸缙绅之避乱而至者,军国大事,时来询焉。这八百士大夫中,较著名的有沈光文、卢若腾、王忠孝、沈佺期、张煌言、曹从龙等。郑成功还建池館,招待遺老。又设储贤馆、育胄馆以纳贤士,于是岛上衣冠济济,犹有升平气象。

  明郑以前,台湾尚无很大影响力的宗教派别,民间信仰诸神较早有关圣帝君、妈祖、玄天大帝、广泽尊王等。复台后,郑成功在台南学甲镇仿建慈济宫一座,供奉保生大帝,这是台湾慈济宫的开基祖庙。又在台南鹿耳门大兴土木,建造圣母庙及天后宫。

  1661年郑成功亲率大军渡海东征时,首批十三镇,有官兵25000名和眷属数千。继而六镇官兵第二批抵台,约有12000人,眷属也搬到台湾。郑成功复台当月(16622月),即令诸水陆提镇搬迁家眷入台;翌年正月重申前令,严格执行。郑成功复台后,清廷为在经济上困死郑氏,下令在大陆沿海禁海、迁界。郑成功提出寓兵于农,振兴军屯,将水陆官兵按镇分地,插竹为社,斩茅构屋,围地屯垦;还派員赴大陆招募漳、泉、惠、潮的沿海失业、失地之民到台湾垦荒,人数应有数万。

  为了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有益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治理政策 ,在荷夷投降后,郑成功立即走访各社。当他了解台湾百姓耕种收割等技术落后 ,即派农师指导,并分配熟牛、犁耙、锄等给各社,授于犁耕镰割等技术,赏勤 者,罚怠玩。郑成功携同马信等人到高山族目加溜 等处巡视,还以烟、布等物品馈赠高山族同胞。高山族人热烈欢迎郑成功一行。

这一切,为台湾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文化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此,台湾面貌焕然一新。

郑成功长期征战驰骋,精殚积虑,复台后又百废待兴,政务繁杂,致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于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日(公历623日)未時,不幸英年早逝,葬台湾洲仔尾。康熙三十八年(1699522日,郑克塽奉旨迁郑成功灵枢回故里,附葬于南安水头覆船山郑氏祖茔。             (节选自泉州历史网)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