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石笋的时代与功能

“私憾击断”之迷

 

 

 

 

浮桥石笋

浮桥石笋位于泉州城新门(临漳门)外三千坛接官亭附近龟山西南麓,建于北宋之前, 具体时间无考。1961年列为省首批文物保护之一。

龟山,古代建了一座山川坛,作为祭祀风、雨、雷、电山川之神的场所,故地名称“山川坛”,讹传为“三千坛”。

  石笋之南为晋江下游,江水从石笋旁迂回而过,奔泻入海,因石笋之故,这段江水也别名笋江(参见《泉州山川·笋江》)。而石笋西南侧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的浮桥临漳桥,也因此别称“石笋桥”。

石笋乃用五段圆柱体白色花岗岩经简单雕琢垒叠而成,形状古朴,保留了原始的天然状态,高四米,底部粗壮,上部瘦秃,末端略作尖锥状,形似破土而出的春笋。石笋下面还有

个基座,是由两块花岗岩石叠在一起,近似磨盘,其中一块中间凹下,当地人称为“仙尿盆”。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宋郡守高连惠(实为高惠连)以私憾击断石笋,明成化间(1465—1487年),郡守张岩补而属之,今岁久苔生渐不见旧断之迹”。解放初移动约七八米,才位于现址。

  元释大圭《石笋诗》云:“危石入青云,上有千岁木。 我来卧其间,天风响岩谷。”

  明黄克晦亦有七绝《石笋凝烟》赞道:“一片云根天琢成,锦萌含箨绿苔生。烟中千古亭亭立,何必便(女字旁)娟映水明。”
  [注释]“云根”喻石笋,“云”言其高,“根”状其形。锦萌,色泽鲜明的笋。笋古称竹萌。箨,俗称笋壳。亭亭,比喻形态挺拔。便(女字旁)娟,美丽。                               
(资料来源:泉州历史网)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