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白耇庙

泉州城北县后街、模范巷交界处(原属小山境),有座白耇庙(俗称白狗庙),因奉祀毗舍耶(印度洋山神,泉人称为“白狗神”),故得“白狗庙”之俗称。后来由于世氏汉化,祀神复杂起来,屡次更换。现中殿奉祀毗舍爷、杨六郎、玄天上帝、田都元师、文昌帝。现庙宇为歇山式建筑,庙深22.8米,宽为20.6米,总面积420平方米。庙的主要建筑前殿、东廊、后殿尚未恢复。经庙前有一对明代古鼓。庙柱有“善廉耻何须恭敬,恶刁猾徒费心思”等对联。

白狗庙原是明代定居泉州的锡兰王子昔利巴交刺惹的后裔世氏的祖庙。史载:元初南印度马八儿国(今斯里兰卡)王子昔利巴交刺惹出使中华,后因国内叛乱难以归国,便偕其妃来泉州寓居。其后以“世”为姓。·世拱显为“锡兰山君长邪巴来那公之后”。1996年12月,泉州城北清源山东南麓的东岳山发现世氏家庭的墓葬地,计发现“世家坑”崖刻、“文黄世嘉坑石桥”,以及“锡兰 故教为□□□、孺人变官□□”、“锡兰 宗什、敦岸世公祖坟”、“锡兰 何公祖坟”、“清世母翁氏坟”、“清植轩世公茔”、“世府君、黎孺人祖坟”和“缙甫世公祖坟”等墓碑。这个重大发现为研究锡兰巴来那后裔在泉州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

泉州城东北一峰书街一带,曾是世氏的聚居地。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编修的台湾漳化《世氏族谱·重修族谱序》云:“我祖遂家温陵(泉州别称)南街忠諌坊脚,有大宗祠,后被火。城北一峰书街亦有小宗,数年前被功兄载亨折卖,基址尚存。”《世氏族谱·锡兰祖训》又云:“旧有大宗祠在泉城内南街忠諌坊脚,因被回禄而废;而城北一峰书街有小宗,被孽侄再亨毁折,至今先灵无所式凭。” 世拱显自叙“居住小山境”,目前该地域还有一片残垣断壁荒地称“世相公宅”,宅旁有一尊人形狮头石雕像。“世相公宅”的位置,与台湾漳化《世氏家谱》所记“世氏小宗祠在城东北一峰书街”完全吻合。

1925年,泉州地方史学家吴文良在白耇庙(俗称白狗庙)的焚纸炉上,发现两方元代石刻,一方雕刻一头大象,象前面有一个大石盘的下层,磨心特别大……象鼻卷花状物放在磨心上。又一方雕一头母牛,在牛腹下也有一个同上的石盘,磨心抵牛的乳房,牛也回头舐磨心。笔者于1948年到泉州考古时,暼见这两件东西,大为惊异,知道便是印度的生殖器崇拜物。”

1930年,德国学者艾克(G..ECKE)和瑞典学者戴密微(P.DEMIEVILLE)考察断定,石刻内容是古代流行于锡兰的古代印度教神话故事。

第一方石刻是“象、蜘蛛与磨盘、林加”的故事。象每天以花水顶礼膜拜“林加”(男性生殖器,印度教象征),蜘蛛亦在“林加”上结网,以防树叶零落“林加”之上。象以为蜘蛛结网不雅观,屡次去之。蜘蛛怒甚,钻入象鼻中,象受创痛巨,乃往摇摔其鼻,以至于死亡。石刻上的磨盘象征女性生殖器。

第二方石刻是“牛、磨盘、林加和尊者” 的故事。婆罗门甘地沙见牧人痛笞孕牛,心甚不忍,遂自荐为之牧牛。牛受其感动,竟不复思其犊。牛自动以乳敬神,即石刻上有一头牛以乳喂“林加”,并舐之如爱其犊。石刻右边的尊者即婆罗门甘地沙。

吴文良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小山丛竹亭附近发现的石卧狮、须弥座祭坛石刻和白狗庙崇祀白狗神(狗,印度教称为印度洋山神),得出“泉州白狗庙可能是一座锡兰人兴建的印度教寺庙”结论。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韩槐准支持这一观点,并确认它属于12世纪从印度教分裂出来的湿婆教派(林加教派)。 这两方石刻原件现存海交馆。另有复制件嵌入重建的“敬字亭”壁上。 

                                           (综合泉州文化网、泉州历史网相关资料整理)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