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闽南佛教的寺院庵堂岩洞

闽南民间“祠”与“堂”

 

 

 

 

 

 

 

                  闽南道教的观宫殿庙府     

道教在闽南地区的传播有着悠久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天师道的著名道士左慈、葛玄、郑思远相继入闽云游或修道。晋江内坑瑞云岩有葛仙翁寄迹之处,故名“仙境”;据传葛玄显道化杖为龙,故又号“葛州”。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泉州建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白云庙,后改为玄妙观。 

但中国的道教,是在不断吸收民间信仰的神祗和不断世俗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虽然也有自己的一套神仙系统和神职人员(道士,俗称“师公”),但其祀奉的神却不象佛教那样恒定和严格;其神职人员也不象佛教的僧尼那样“专业”——他们当中脱俗修真的“专业道士”不多,大多数“师公”平时自有生计,其操持与常人无异,只是遇事才穿上法衣、拿上法器,进行法事活动。加上也许受中国道教滋生的土壤——几千年等级观念极其鲜明的封建帝制的影响,道教建筑一般不以住修对象区分,而以祀奉神祗的等级称谓。闽南民间大体把它可分为观、宫、殿、庙、府、洞。

【观】即道观,是严格意义上的道教活动场所,祀奉道教最高神祗“三清”,有专职神职人员(道士)住修。如泉州的玄妙观。这样的道观在闽南地区极为少见。

【宫】祀奉“帝”“王”“公”“大仙”级神祗。如祀奉保生大帝的“白礁宫”“青礁宫”;祀奉妈祖的“天妃宫”“天后宫”;漳州天宝玉尊宫祀玄天上帝。泉州富美宫则是王爷崇拜的“王爷宫”。惠安青山宫祀惠安开山祖“青山王”张悃。华安南山宫祀圣祖大仙(仙妈)

关羽虽经历代帝王加封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但因被称为与“文圣”孔夫子同等的“武圣”,祀奉孔子的地方只叫“文庙”“孔庙”,因此关羽的正式庙宇也只能屈尊称“庙”,但加上一个“帝”字,成了“关帝庙”,总算给了一点补偿。在民间,则还有直称“帝爷宫”的,表明他在信众心中地位的崇高。

【殿】祀奉“仙”一级神祗的地方。中国道教的“神”与“仙”,都经历一个由“人”入“神”的过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神”者其成神前后皆关注俗世民生,以“入世”解悬救厄而受人尊崇;“仙”者重在个人的修真悟道,“羽化登仙”后,其显化重于促人感化,导人出世,如永春百丈岩公主殿所祀马氏真仙。

【府】祀奉低于“王”“公”一级的神祗。如南安罗东的“田都元帅府”,祀雷海青。

【庙】祀奉民间英雄崇拜创造出来的未充分神化、或未经朝廷封为王为帝的神祗,保护一方平安的“境主”神以及民间信仰的各种俗神。如安溪清水岩的“三忠庙”祀奉岳飞、张巡、许远,厦门的“甘辉庙”祀奉郑成功部将甘辉,漳浦与云霄的威惠庙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各地的城隍庙、土地庙等等。

广泽尊王郭福被敕封为王之前居郭山庙妈祖被敕封为“天妃”之前,一直以“庙”名其居,宋称“顺济庙”,至今民间还有称其灵宇为“妈祖庙”的。

陈元光虽然被尊为“开漳圣王”,但他与岳飞、张巡、许远、甘辉一样,主要以其“人格”而非“神格”受到尊崇,故虽称“王”,仍然居庙;

    在闽南民间,信众喜欢将其所崇信的神祗加一级来尊奉,因此许多原来住庙的杂神,一被尊称为“王”为“公”,他的神庙也随之被称为“宫”,如城隍庙成了“城隍公宫”,土地庙成了“土地公宫”,境主(不管是神是佛)神庙统称为“境主公宫”。“田都元帅府”俗称“坑口宫”,泉州仙公山的“仙公宫”,都是“加级尊奉”的例子。

    闽南民间还有将一切规模较小(甚至是只用三四块片石搭成的一个路边小龛)的祭祀杂神的地方统称为“宫仔”的。这则是“加级尊奉”的泛化。

    奇怪的是各地的东岳庙,所祀东岳大帝,是主管一方的自然神,其神格应该不低于“由人入神”的“帝”与“王”,却一直屈居于“庙”。个中缘由,有待方家赐教。

    【洞】过去专职神职人员和民间人士悟道修真的地方,一般是林壑深幽的自然岩洞。有的修真人羽化后,后人即于其地塑像奉祀。如泉州清源洞(又名裴仙洞),祀在此修真蜕化的裴道人。        (作者:余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