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f.nease.net

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分  水  关

    分水关位于诏安县西南方,距县城二十华里,地当闽南、粤东交界处,群山起伏,横卧如屏。因山泉于此分流:向东北注入诏安县西溪,向西南流进粤省饶平县的仙村溪,故此地称分水岭,关亦由此得名。
    由于分水关居高扼险,钳制闽粤两省咽喉,据《漳州府志》载,远在明正德十

五年(1520)漳潮巡检司即由五都迁至分水关(该司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从南靖徙五都)。这里原无居民,亦无廨署,巡检司衙门设在一座庵堂内。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年间(1548—1551),诏安知县李尚理和龙溪知县林松在关下构建“闽粤之交坊”,作两省界碑,并在北山隘的古道旁设置司署。从此,巡检司方有正式署衙。天启初,知县周立改建新城于其南隅,城高一丈七尺,周长一百十九丈,关门依山势取土围之,东二门,西一门,内有一座低小炮台。清同治六年(1867),再次延工围石,关门得以雄壮,炮台亦再增高,署其门曰“漳南第一关”。后来关城日渐倾颓,及至五十多年前,因修建公路,城墙被拆毁。
    分水关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两代均在此设防驻兵。清顺治二年(1645)秋,官兵与饶平县的农民军激战于章朗埔、即漳潮巡检司的旧址。四年后,民族英雄郑成功就曾“统兵下诏安,屯兵分水关”。据传,他还在距关口三十余步远的大石上题刻“威震闽粤”四个遒劲大字。康熙十六年(1677),清师自泉州入漳州后由清将马三奇、赖塔督兵南下浦、诏,派其部属刘进忠的部将驻守分水关。后来,遂定设“分防分水关汛”,派千总一员,兵四十二名,兼管琉璃岭、港头、桥头等汛地。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南北称戈,诏安当闽粤要冲,军旅频繁往来于分水关,争夺之事时有所闻。抗日军兴,潮汕一带地方相继沦陷后,日伪军妄图从陆路犯闽,于1939年冬,以数千名步兵配合飞机由粤境经分水关进犯诏安,我军踞关阻击,血战几昼夜,终将其击溃。抗战胜利后,当局特在关上建“抗倭纪迹碑”,以彰战绩。
    现“抗倭纪迹碑”尚存,还有“分水亭”、“分水关大士庵”与明崇祯年间南澳总兵郑芝龙所立“功覃闽粤”石牌坊等古迹。

“分水亭”系明正德进士、累官广西布政司参议叶之父叶载所建,以为休憩处所,行人称便。“大士庵”始筑于明天启间,清乾隆五十二年重修,迄今已有三百六十年的历史,因年久代湮,失修而颓,近由侨胞捐资重建。
    分水关素为闽粤交通要冲,古道穿关而过,清代蓝鼎元在其《福建全省图说》称此道系明、清两代闽省与浙、赣、粤三省陆路交通最宽之大道。《漳州

府志》称“诏安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关隘“东连五福,西接两广”。               (资料来源:漳州今古网)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