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风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发表评论 编读往来

[相关链接]

 

古代荔枝的保鲜法

荔枝生南国,“南州六月荔枝丹”,荔枝是果品中的珍奇,可惜不耐久藏,难以保鲜,正如白居易说的:荔子果甫离枝头“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此北方人难得见过或尝过这种珍奇的水果。白居易任南宾郡守时,尝过新鲜的荔枝,特“命工吏图而书之”,写下了《荔枝图序》,“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者云”。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得罪权贵,被皇帝老儿贬到“天涯海角”,才有幸品尝到这种佳果,他大快朵颐后吟诗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只要有荔枝吃,他竟然乐不思归了。

历代进贡荔枝给皇帝的,无非是红盐、白晒、蜜煎三种,即用盐水浸渍的,晒成荔枝干的,用

蜜浸渍的,而无新鲜荔枝。《三山志》有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例岁贡荔枝干6万颗,荔枝煎130瓶、丁香荔枝煎30

瓶。崇宁四年增130000颗,大观元年又增3000颗,政和又增10000颗,宣和于祥符例数外进83400颗,七年减政和额的半数。崇宁四年又定例岁贡圆荔枝100000颗,大观元年增10000颗,宣和又增100600颗,七年减政和额的半数。上项贡例至南宋建炎三年才一概免掉。但在此之后只有二年又定例每年要贡生荔枝,一直到绍兴二十四年才有诏停止。皇帝想吃荔枝,每年向民间勒索多少?种荔人简直难以承受。

风流天子唐玄宗为了宠妃杨玉环爱吃荔枝,不惜选用快马日夜不停地从产地驰送长安。恐怕送到时也是“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大奸臣太师蔡京别出心裁,由他家乡仙游枫亭选小株结果的荔枝栽瓦瓮中,以海船运出湄洲湾直抵汴京。皇帝老儿尝到新鲜的荔枝,龙颜大喜,赋诗云: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子丹。

玉液下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

酒醋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芝。

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这位风流天子夸耀自己能够“密移造化”,可以跟李师师座间共尝新鲜荔枝,而嘲笑唐玄宗“一骑红尘”博得妃子笑,实在是个笨办法。其实蔡京的办法,虽不会有“百马死山谷”,“颠坑仆谷相枕藉”之惨,也是够劳民伤财的了。

这种“每岁以小株结实者植盆中充贡”,是怎么做的呢?据《稼门集》记载:“当雨水季节,遴选大株荔树之正枝,用竹刀于分枝处微剔其皮,再用笋壳裹沃土包之,截大竹筒为外围,日以甘泉灌溉,谓之“压条”。等到十月小阳春,压条托根已固,始锯以植以地,谓之“分栽”。然后购树植诸荔园中,剪老芽,剔繁枝,不半月复茁新枝,谓之“节宣”。小树性畏高燥,复畏霜霰。雨少则沃以肥水,凌寒则覆以草棚,谓之“养性”。次年花时尽摘之,不使结实,就可以载舟北上了。于路上,还要换新桶,以细竹支架柔枝,编竹丝为网,防蝙蝠、鸟鹊啄食,谓之“护果”。为此贡荔“匪特色香味与土产无殊,且结实完好计可得五六百枚。”

蔡京的办法,后人自当效法,故从康熙至乾隆,年年得按例进献北京数以百计的小株荔枝,每株结有二百多颗荔枝。龙颜自然大悦,赏赐给宫中后妃及朝中宠臣,皆大欢喜了。

民间也有保鲜的办法,即当荔枝成熟时,摘下荔子,即锯断毛竹,弃上半截,剖开下半截竹筒,将荔子装进竹节里,再把半截竹筒用铁丝扎紧,伤口敷以黄泥,不日癒合。荔子藏在竹节间,犹如置之于密封箱中,可以保鲜半年以上,俟冬日剖开竹筒,犹能啖食新鲜的荔子,这是皇帝宫妃所想象不到的。     (资料来源:《漳州掌故大全》 作者:溥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