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风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发表评论 编读往来

[相关链接]

芝山红楼

紫  芝 

紫芝山,简称芝山,在漳州市区的西北角,是漳州的主山,初名叫登高山,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在山上发现紫色的灵芝,认为是祥瑞的征兆,知府徐恭上表,才赐名“紫芝”山。
    从山麓的缓坡登山,两旁林木青葱,浓阴夹道。登上顶峰,高树掩映中有亭翼然耸峙,名叫“威镇亭”。此亭始建于明朝弘治车间,嘉靖十九年(1540)重建成八角亭子,和城东南隅的威镇阁(俗名“八卦楼”)犄角对峙,恰如一对华表撑空,为芗城增添风光。到了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郡守魏荔彤重建此亭时,改名为“万寿亭”。据说后来为庆祝康熙八十大

寿,曾改名“万寿记恩亭”。
    登高望远,确乎此亭最宜,前人的诗咏甚多。明朝正德间郡守陈宏谟有诗云:
        城上孤亭面面空,满城风景入亭中; 

        溪流东下潮声壮,山势西来地脉雄。
        边檄无虞钲鼓静,黎民有喜岁时丰;

        公余到此情无限,北极迢迢望未穷。

    确实,久困尘嚣,忙于事务,一旦登临芝山,视野开朗,耳目为之一新,整个漳州平原的旖旎风光可尽收眼底。但见葱绿的田野上,芗江如练,圆山雄秀。山脚下,市区扇面展开,高楼栉比,工厂林立,村舍隐在树丛间;山光水色,花香鸟语,一派生机蓬勃的气象。
    紫芝山西北方向连接望高山,皆从天宝衍脉,排闼十二峰,逶迤南来,气势雄伟。紫芝山也分左右两支,山势曲折起落,超然突起三座峰头,称为“三台”。右边这峰,山顶也建立一座石亭,名叫“甘露亭”,建于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据说那年天降甘露,御史李元阳作表称贺,知府孙裕建亭以纪祥瑞。左边一峰叫日华峰,因为得日最先故名。上有一亭,名叫“日华亭”。民间讲峰顶有一亭是仰止亭,其实不是。有人因谐音讹传变成“老鼠”亭,还附出荒诞的传说,纯属无稽之谈。据清曾虎文《漳州杂诗》注里说:“仰止亭在芝山书院内,朱子祠左,明郡守孙裕建,甲子毁,不复建”。万寿、甘露、日华,三亭鼎立,使芝山景色倍加秀丽。
    山麓前面原有古刹多处,现在都已废了,只剩下一些残碑断碣供人凭吊而已。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刹就是唐代贞元二年(786)始建的开元寺。但到清朝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侍王李世贤进军漳州和清军对垒时,寺院即毁于战火。现仅存咸通塔一座,以后移到公园里了。寺院的遗址后来改建为试院。开元寺的右边是法济寺,后来改建为寻源中学;左边的净众寺,现在是漳州一中校址。两处的文物弃置很多,后从净众寺遗址移两座石塔到南山寺去。开元寺的后山腰,宋代曾建一座书院,原名“龙江书院”,后改称“芝山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废科举制度,知县陈嘉言把“芝山书院”改为“漳州府中学堂”,并把“试院”划为校舍。可见这一区域,久巳成为漳州的文化学府区了。

现在芝山下有一座“红楼”,是毛主席在1932年春,率领红军进漳时住过的楼房,如今辟为“毛泽东进漳纪念馆”。

                                                    (资料来源:《漳州掌故大全》 作者:戴江明

 上一页 下一页 专栏】【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