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nfeng.net

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菽庄吟社与“还我河山”吟

菽庄吟社是由林尔嘉创办的。林尔嘉(18751951),字叔臧,晚号百忍老人,祖籍漳州的台湾人。甲午战争后,清廷向日本割让台湾,不愿当亡国奴的叔臧父子,举家迁来鼓浪屿居住。他按其先人在台湾的“板桥别墅”风貌,参照江南园林布局,根据依山傍海的地形,建造菽庄花园,以寄托对台湾的怀念。

林尔嘉学识渊博,通晓经史诗赋。菽庄花园成,他组织吟社,经常邀集闽台诗人吟唱于花园,他们“满天风雨夜鏖诗”,“冷看风涛变幻新”,诉说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的哀伤,抒发台湾人民反割让的“云水怒”。有一首《鼓浪屿竹枝

词》唱道:                           日光岩上水操台,尽有雄风扑面来。

一自台湾割让后,采茶歌调带余哀。

菽庄吟社的领军人物中有许南英和施士洁。许南英是现代著名文学家许地山之父,他和施士洁、丘逢甲被誉为台湾诗坛三巨擘。他们在台湾都旗子参加过反割让、保乡土的斗争。事虽无成,而爱国爱乡的热情一直不减,都希望有朝一日能还我河山,重建家园。

丘逢甲在反割让失败后,离台定居于广东原籍员山谈定村,念念不忘收复台湾,给儿子起名叫“念台”,临终时还说:“我忘不了台湾。”他离台一年后作《春愁》,诉说了他的悲愤: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而在《有感赠义军旧书记》中,丘逢甲引用李白诗“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来表白自

己慷慨激昂之情。同时他还写道:      谁能赤手斩长鲸,不愧英雄传里名。

                               撑起东南天半壁,人间还有郑延平。

许南英在“菽庄诗社即事》三首中,诉说了自台湾沦陷后,不甘腆颜事敌的台湾人士,纷纷西渡避居闽粤各地,从而得到祖国关怀的故事。

    其一:

霜雨苍生有替人,

东山高卧氧闲身。

相从大海回澜处,

冷看风涛变幻新。

    其二:

相逢沦落劫余灰,

一辈文人尽散材。

独自不忘风雅事,

招邀名士过江来。

    其三:

骚坛俯瞰鼓浪湄,

咸籍风流独冠时。

高挹群贤同入座,

满天风雨夜鏖诗。

这一组七绝对菽庄诗社创立背景作了回顾。林尔嘉“不忘风雅”,治园林,创诗社,劫后相逢,以诗言志。

许南英又在《题林叔臧鼓浪诗社》寄托诗人对故土的怀念:

十筑园林近洞天,避人避世地行仙。

听潮楼上频东望,鹿耳鲲身一怆然。

他在《别台湾》和《自题小照》两却《如梦令》中,抒发家国之痛,怀故乡故土,更是淋漓尽致:

    《别台湾》

         望见台湾云树,鹿耳鲲身如故。城廓已全非,彼族大难相与。归去,归去,哭别先人庐墓。

    《自题小照》

        已矣旧邦社屋,不死犹存面目。蒙耻作遗民,

有泪何从恸哭。从俗,从俗,以是头颅濯濯。

施士洁18551922),字应嘉,号舫,又号耐公,亦署定惠老人,台南人,清朝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甲午战争后西渡,晚年寄居鼓浪屿,以歌当哭,忧国忧民郁郁而终。他有《秋居悼亡》十二首,其中两首是这样写的:

    其一:

避人吹入武陵要,虎口余生别有村。

一事如卿常抱憾,秋来叶落不归根。

    其二:

小别那知成永诀,况堪吊逝又伤离。

鹭门咫尺秋江水,不如天河有会期。

诗人身离故土,避居厦门,闻妻伤逝,感叹有家难归,还不如牛郎织女“天河会有期”,家国之痛溢于言表。

在“垂亡家国不曾忧”的洋人买办“乐园”的鼓浪屿,有这样一块净土,一群不忘家国之痛、期盼重新撑起东南半壁江山的赤子,实属不易。                              (资料来源:林沙编著《话说厦门》,略有校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