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风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发表评论 编读往来

 

[相关链接]

“县之朝案”文笔峰

    传说,明洪武年间的一天,惠安知县坐堂办公,不经意间举头远眺,只见对面有座山峰两坡对称,似有人正对着这里朝拜的形状。
    他思忖道:这不正是堪舆家所称的“面对平肩无头山”,乃最犯嫌招烦的风水。县衙正对“无头山”,如何是好?一连几天,他内心忐忑,茶饭无味,更无心于公案。他再也坐不住了,就带上衙役,朝着那座山的方向勘察而去。但见山顶

上三石错峙,两旁若鼎耳,中间突如香炉状。环望四周,群山争雄,若兽而蹲,若螺而盘,若人而拱,若而翔,若俯而付,或断或续,或向或背,确实为一处难得的胜境宝地。便请来风水先生,商定在鼎耳筑石为尖顶,既如“文笔朝天”,又意于香炉上插一柱香,以卜县运昌盛,人才辈出。于是,知县回衙后,即着手向社会士绅募捐,发动附近民众义务献工,就地采石,修筑香炉尖顶高二、三丈。后来,香炉山遂改名为文笔峰。
    据文笔峰摩崖石刻记载:惠安县城孔庙背负螺山,前则斜对文笔山,明嘉靖初年(约1523),知县万整修孔庙,同张岳协商策谋,将孔庙改面对文笔峰。嘉靖八年(1529),知县莫尚简将文笔峰垒石增高,“嗣时气运宣朗,才隽盛”。明隆庆之际,文笔峰遭受风雨摧剥,以致“科目郁滞,髦惑志焉”;后知县刘弘道捐金倡导重修。万历三十二年(1604)十一月初八、初九,惠安连续两天地震,文笔峰再遭颓塌,知县宁维新捐出薪俸重修,并增高五尺,更显雄状。
    自此,惠安县堂、孔庙正面对着“境主公”青山官和卜县远之“文风斐然”的文笔峰,而文笔峰又与县城西北部的笔架山遥相呼应。据传文笔峰修筑后,成为“县之朝案”,惠安果真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仅文笔峰附近就有“六部”、“九卿”、“十八堂”的人物脱颖而出。

    明代惠安名士、吏部郎中李恺慨道:“……夫人不山川不生,山川不人不镇,地遗其缺,人补其全矣。邑先后士君子阖相助,读书积行,毋诟辱兹山哉。”               (资料来源:惠安女网)

上一页 下一页 【专栏】【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