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风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发表评论 编读往来

[相关链接]

 

 

 

 

 

 

 

 

 

 

 

 

 

 

 

 

 

 

 

 

 

 

 

玉髻峰罗隐画马

罗隐(公元833年—909年),唐代诗人,字昭谏,浙江余杭人,一说浙江新登(桐庐)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其散文小品针砭时弊,笔锋犀利,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激愤之谈”。诗多讽世之作,时用口语,易在民间流传。

咸通年间(860-873),罗隐流寓福建,尝游晋江。他穷愁潦倒,颠沛流离,比一个“弄猴人”还不如。相传他来罗裳山下乞食受人侮辱,即于玉髻峰崖壁画马:左竖几笔,右竖几笔,中连以二弧线。此马特神奇。晚间从画壁上走下来,啮食村人的稻菽,村人追赶时就跑回画壁上去。人以为异,便礼待隐。于是罗隐在马首前画上两短竖,是为系马之桩。马系住了,不再出来吃村人的庄稼。这个被神化了的传说,较真实地反映诗人生活的窘迫和人们对他的认识、理解和同情的过程。

画马石的故事再流传中又有不少无名氏参与创作,丰富了它的内涵。清代晋江诗人陈一策《玉髻峰前观石壁画马》诗云:“笔力所到石已吞,墨沉淋漓胜镂刻。苔侵萝缠尚宛然,雨淋霜剥不能蚀。应知造化钟神异,鬼物护持宁可测?矮矮龙性聚精灵,日日神游周八极。樵牧相传振鬣鸣,往往声闻风雨夕。”记载了樵夫牧子讲的另一个故事:崖上的画马,有龙的精灵,能周游八极,每当风雨之夜,它就振鬣嘶鸣,山鸣谷应。陈一策的诗给画马石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相传罗隐能出语成谶。《晋江县志》云:“俗传罗隐出语成谶,虽未必尽然,但黄滔赠隐有诗云:‘三征不起时贤议,九

转终成道者言。’”唐代晋江道教已甚兴盛,时有道士蔡明濬与虹岩逸人罗山甫往来于潘湖间,邀约名

士欧阳詹上灵源山炼道三年事。罗隐亦修真学道者耶? (资料来源:《泉州掌故》  作者:李灿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