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庙的印度教石刻

泉州铺境寺庙

    1925年,吴文良发现白庙焚纸炉上砌着两方印度教石刻。

  1930年,德国学者艾克(G..ECKE)和瑞典学者戴密微(P.DEMIEVILLE)考察断定,石刻内容是古代流行于锡兰的古代印度教神话故事。

  戴密微《泉州印度式雕刻》(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5卷第2期,1934年)认为:

  第一方石刻是“象、蜘蛛与磨盘、林加”的故事。象每天以花水顶礼膜拜“林加”(男性生殖器,印度教象征),蜘蛛亦在“林加”上结网,以防树叶零落“林加”之上。象以为蜘蛛结网不雅观,屡次去之。蜘蛛怒甚,钻入象鼻中,象受创痛巨,乃往摇摔其鼻,以至于死亡。石刻上的磨盘象征女性生殖器。

  第二方石刻是“牛、磨盘、林加和尊者” 的故事。婆罗门甘地沙见牧人痛笞孕牛,心甚不忍,遂自荐为之牧牛。牛受其感动,竟不复思其犊。牛自动以乳敬神,即石刻上有一头牛以乳喂“林加”,并舐之如爱其犊。石刻右边的尊者即婆罗门甘地沙。

  艾克、戴密微《刺桐双塔》(英文版,伦敦,1935年)中“备忘图版”有白狗庙焚纸炉上砌的“牛、磨盘、林加和尊者”图片,其说明译文如下:“此图似乎是牛呈献乳汁给林加;牛和林加是表示牛为林加解忧。现在石刻是在泉州开元寺东北方的小神庙墙上。”

  1950年10月,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林惠祥教授来泉考古,其《一九五O年厦门大学泉州考古队报告》(厦门大学学报·文史版,1954年第1期)报告云:“在城北模范巷,现在嵌在一个大字纸炉上……浮雕……一方雕刻一头大象,象前面有一个大石盘的下层,磨心特别大……象鼻卷花状物放在磨心上。又一方雕一头母牛,在牛腹下也有一个同上的石盘,磨心抵牛的乳房,牛也回头舐磨心。笔者于1948年到泉州考古时,暼见这两件东西,大为惊异,知道便是印度的生殖器崇拜物。”

  1954年,这两方石刻从炉壁上卸下,原件现存海交馆。另有复制件嵌入重建的“敬字亭”壁上。  (泉州历史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