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猪母撞倒咸鲑瓮

 

            东石周百万

【杰出人物】

    东石航运贸易兴起于清乾隆时期,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晋江东石一村商号就有四、五十家,船只多达二百余艘;各商号营运的货色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主要以东石为中转站,沟通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货物贸易。其中民间传称“周百万”的周家所开“周益兴号”,就是东石发家较早、经营最成功的商号之一。 
    东石周氏十二世周奕鹤(1712—1779)传有三子五孙,首建“周益兴号”的是其次子周佐昌(1730—1808年)。据《五福堂谱》记载,周佐昌为人刚正不阿,从小就学着跑船做买卖,勤劳节俭……艰苦创业达30多年后家族才完成初期资本积累,到他五个儿子长大成人后,父子们齐心协力创业,为在海运贸易获利来往于大海的惊涛骇浪之中,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才成为当时闽台海运贸易中崛起的最辉煌的家族之一。周家父子创立“五福堂”,按柱分“仁”、“义”、“礼”、“智”、“信”五行号,在福州、宁波、台湾等埠头设立商行、钱庄、货栈。据说,周家还开发了闽江口的中洲岛,作为水运贸易的据点,人称周家为“周百万”。 
    从闽台海运贸易中获取巨利的周家,在其全盛时期回报社会也颇为丰厚,且一家三代人都有乐善好施之名。如道光十一年(1831)周仕泰倡修安海至东石间的东桥,桥长296坎,周家就捐造了176坎;道光十四年(1834)福州水灾大饥,周仕鼎自台湾“运粮米数万石到省垣平粜,赈济全活无数”,第二年又往浙江购米到泉州平粜赈灾,又捐修福州试院、文庙和寺观禅院,奉上谕赐“急功好义”匾,而其本人平时却是节衣缩食。又如礼柱周维涵、智柱周维翰等都是地方志中有记载的知名慈善家,至于东石本地的天后宫、保生大帝庙等庙宇修建,周氏更是首担其任,周家三代人的这种慷慨施与也证明他们商业赢利倍于其他商号。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东石“周百万”周家也无法逃脱这种命运。清道光十六年,正是“周益兴”号如日中天之时,树大招风,周家的财富使官府涎贪,视为肥肉。福建督抚、道台把办理光泽、邵武帮盐商的差事摊派到周家,户名“周联辉盐商”。这是一个招致破家的差事,周家自从被摊上这盐差,人力、财力受到拖累,生意一直走下坡路,加上后来诸多事因,周家一蹶不振。咸丰年间“周益兴号”终告败落。但这个崛起于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闽台海运贸易繁荣期并创下辉煌史的家族,对研究闽台海运贸易的发展史无疑是十分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现东石二居的“帝君公宫”后,有近十座三间张的古大厝,居住着10多户周氏后裔。至今,族人还流传着周百万建九十九艘大船和“猪母撞倒咸鲑瓮”等故事。周旭青先生对文博人员说,这些大厝大都是当年周佐昌所建,在泉州城也有三四十座。这些大厝的结构和规模非常相似,每座100多平方米,外有石埕,内有天井。透过岁月的尘埃,我们还可窥见其昔日雕梁画栋的辉煌。据了解,当地的古厝均为三间张结构,原因是宗祠为三间张结构,所以大厝一般不超过宗祠的规模。

                                                       (根据海峡都市报石狮日报相关资料整理)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