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司马文森

【杰出人物】

司马文森(1916-1968),原名何应泉,泉州市区东街人。他9岁往菲律宾做童工,12岁回国,后入泉州黎明学校学习。1932 年参加革命活动,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泉州特别支部宣传员,编辑出版《农民报》。1934年在沪参加左联1935年开始以不同笔名,在《申报》、《时事报》等报副刊发表短文;用林娜笔名在许多报刊发表作品。

抗战初期,司马文森在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工作。1937年底赴广州,后到广东四战区部队任职。1939年到桂林、协助广西地方建设干校教育总长杨东莼工作。1942年他办《文艺生活》,并任主编。他活动在桂林敌后,担任抗日青年挺进队政委;教育、整编当地分散的小股武装,成立抗敌纵队,担任政治部主任;并撰写了大量抗日救亡文章和小说、报告文学。

抗日胜利后,他投身于国民党统治区的反对内战、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还参加筹备文协粤分会,并任该会理事,恢复 1943年被停刊的《文艺生活》,并创办了《文艺新闻》和《文艺修养》。19466月,受通缉追捕,避难前往香港,发表长篇小说《南洋淘金记》。1949年秋,他赴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共同纲领》起草工作。1950年前后,与香港文化人士开展广东语片清洁运动;组织成立香港电影协会,编写摄制《火凤凰》、《南海渔歌》、《血海仇》、《娘惹》及《海外寻夫》等剧本和电影。19521月,他被港英当局非法递解出境。到广州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和中共南方局文化委员,作家协会广东分会执委兼机关刊物《作品》主编。编写反映侨乡巨变的大型纪录片《侨乡》剧本。

1958年司马文森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1962年底,回国担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司司长。在此期间,他完成反映30年代泉州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风雨桐江》的创作。1964年,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对赞。

“文革”中,司马文森受到迫害,于19685月含冤而死。1980年平反,骨灰移葬北京八宝山公墓。

                                                                (资料来源:闽南文化网)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