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侨办侨助学校概览

大额侨资学校概览

华侨办学感人事例

 

           泉州侨办学校

【义乌返哺】

泉州华侨素有强烈的爱国爱乡热情和尊儒尊师的优秀传统。因此,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以来,直至解放前夕,泉州教育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主要由华侨兴办或华侨捐助兴办的。据不完全统计,清末至解放前夕的19499月,华侨捐资家乡办学的款项为819万元。

侨办学校一般收费较少,有的完全免费,所以平民子弟,仍有享受教育机会。服务于泉州及南洋群岛各地的经济界、文教界以及社会活动人士,多是侨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华侨兴学出于爱国爱乡的热情,而且具有一种尊儒尊师的优秀传统。抗战胜利后,侨办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教师的待遇,也比国立的优厚,以鼓励教师热情工作,时有精神上、物质上的慰劳,感情上极为融冶。华侨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都能团结一致,共同办好学校,搞好教学,培养人才。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倾思想影响和外国严控侨汇等原因,造成大部分侨办学校经费拮据,政府不得不接办和合并,经费断绝的侨校,改为公立侨助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华侨李光前和归侨尤扬祖等先生仍捐资办学。1953年,国家开始纠正侨务工作中""的偏差,侨办学校得以发展。国家在泉州开办华侨大学,培养华侨学生,为祖国和侨居国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文革"中,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侨办、侨助学校也受到严重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落实了华侨各项政策,国家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办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至1990年,泉州市范围内,已有各类侨建、侨助学校(包括幼儿园)1560所,占全市各类学校总数的42.8%强。其中:梁披云先生等开办黎明职业大学,吴庆星先生创立仰恩大学;小学以上学校1195所,占全市小学以上学校的47.1%,侨办幼儿园173所,侨助的192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33%。有的生源多的侨乡村镇,还发展成为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配套的学村;校舍建设趋向系统化,不但建教室、办公室、礼堂,也建实验室(场地)、图书馆(室),体育场(室、馆)、教师宿舍、膳厅及水电设施;还增添了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仪器;有的华侨还捐资创立奖教、奖学基金会,还进行教育扶贫,捐资贫困山区发展教育事业。华侨捐资累计46096.1万元人民币。此后,华侨办学经费继续大幅度增长,自19911996年,华侨兴学捐资11.32亿元人民币。连同兴办医院、文化馆、图书馆等各项公益事业合计总金额高达27.4亿元人民币。

截止1990年,泉州市有华侨、港胞同胞设立的各类教育基金会530多个,基金1.57亿多元(包括存于境外的基金),已发奖教、奖学金1000多万元。此外,有些泉籍海外乡亲还在福州、厦门等地设立受益面包括泉州市或属县的教育基金会。同时,也积极安排毕业生在侨居国就业,为侨居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服务。   (资料来源:泉州档案馆)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