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白头格精神

【泊位归舟】

  100多年前,蓬莱镇偏僻山村上智村有兄弟三人:胡典成、胡典章和胡典□。三人均以务农为生。胡典成于20多岁时前往菲律宾做工,出门时双手两片姜,只带着一双草鞋上路。在菲律宾打拼20多年,开始是做伙计给别人帮工,后来慢慢地经营起家乡土特产,创办了合金胜商号,在菲律宾开有多家店铺,还在厦门设有分店,商号可以自己开银票到钱庄兑钱。

  辛亥革命前,典成之子胡诸清(举人)曾在国外支持孙中山革命,清政府被推翻后,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安溪第一任县长。

  担任县长一职后,胡诸清还要兼顾家庭生意,这让胡诸清感到老汉拉车——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年后,这位正直的前清举人便辞了官职,又回到菲律宾接管生意。胡诸清在异乡团结同乡,共谋福利,曾任菲律宾教育会副会长。他的名字开始传遍南洋群岛。

  和当时许多华侨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胡氏家族生意开始受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意就渐渐衰败了。大厝群建筑时间持续了几十年,建造房屋时,从江西请来的风水先生在胡家一住就是八年之久,请来造屋的惠安石匠、永春木匠,来时是孓然一身的小后生,建完屋却是长着胡子的几个孩子的父亲。除了用的工匠大都是外地请来的外,抬石、挖土的杂工大都是本村人,也就是说,在这三十年间,白头格厝场成了上智村农民最可靠的“饭碗”。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为白头格干活的本村人,大都非常卖力气,却也有少数懒汉,三顿到白头格吃饭,吃饱了回家睡觉,晚上又来领工钱。胡典成的兄弟笑着说:“乡里乡亲,算了,这些懒汉只能害苦了自己,房屋盖好了,他们吃什么呢?”

  因为不忘出身贫苦,白头格胡家秉承了一种赈灾救难的传统。灾荒年间,路旁的树下总要排上几桶饭菜,让饥荒的村民填饱肚子。一天供应两顿,第三餐便得靠自己去挣了糊口。这种情形持续了几十年,拯救了过路灾民们和本村村民一条条的生命。 用蓬莱镇党委书记谢辉煌的话说:“这是一种白头格精神。”白头格锻造的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后裔。无论是年近古稀仍贡献着余热的县老年大学副校长胡长矩,还是募资2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子的退休干部、县关工委秘书胡云豹,都在弘扬着这种白头格精神。

  先是白手起家的华侨,后来又是诗礼传家的胡家人,始终和谐相处,同一口锅吃饭,即使家族人最多时达到100多人也没有分家。他们盖了公共食堂,实行敲钟吃大锅饭的办法。在食堂敲钟,每个楼房都听得见。莫怪安溪还有这么一句俗语:“有白头格厝,无白头格儿媳妇。”意思是有比白头格的厝华丽的,却没有比白泥格人家的子孙聪明贤惠的。

  而今,白头格胡氏家族大多数生活在外地,只剩下不到家族人口10%的后裔还住在和安楼和联安楼。作为侨乡安溪的一个古民居群,相信不久将告别沉寂。古民居群被发现后,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他们对这颗引人注目的山乡明珠有了诸多设想,拟将其建设为民俗村,文物部门将对古建筑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蓬莱镇政府也计划将其列为旅游开发的项目之一,与清水岩、九峰岩等众多景点构成旅游网络,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节选自泉州网 黄炯然文,略有改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