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泉州古牌坊

一百多年前,古城泉州牌坊林立,其造型之美、数量之多,蔚为奇观。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泉州古城内外先后共有牌坊399座,其中宋坊99座、明坊172座、清坊128座。至清·道光十年(1830)尚存195座,其中宋坊5(均在城内)、明坊73(城内49座、城外24座)、清坊117(城内13座、城外104座)。道光、同治年间,牌坊数量剧增至200座以上。泉州城内和东门外仁风街便集中了牌坊140余座。中山路钟楼至承

天巷口有5座牌坊:良二千石坊、理学名臣坊、尚书坊、榜眼坊、上将能宣力、南纪尽安流坊。

    泉州牌坊是一种文化载体,每一座牌坊不但雕刻精美,且都有一段故事。按作用可分为界坊、功勋坊、学位坊、节孝坊等。界坊多立在街区、书院、寺院之前,对入口起到强调作用,如泮宫坊、镜山书院坊、朱文公讲院坊等;功勋坊、学位坊多立在城内或名人故里,也有立在事迹发生地,起教化作用,如褒绣坊、急公尚义坊、昭代名将坊;而节孝坊则多立在城外,县志载道光十年(1830)存节孝坊共116座,城外达101座。

    1926年底,厦门大学教授陈万里、张星烺和德国考古学家艾克教授三次泉州访古。艾克教授一照片中大榕树左侧为东门外石牌坊群之一部,右侧建筑为李公祠,远处高山为清源山右峰。一照片大榕树阴处俗称辞客,因旧时送葬队伍到此停棺,亲友可拜棺先行辞去。榕树下弯道上牌坊林立,坊下石板路为泉州城通往洛阳桥的古官道。一照片为东门外部分牌坊群,其中牌坊多数为节孝坊,背景高山为清源山,照片左侧牌坊空隙中可见远处泉州古城东北城墙挺立之雄姿。

  张星烺在《泉州访古记》中写道:街中石牌楼甚多,难以枚举,皆表旌妇女节孝、官吏功勋、士子学位,俱可以示游客地方文化事业之精进、人民财力之厚富也。”“驰车远望东门外石牌楼如森林状,诚壮观也。”

  陈万里《泉州第一次游记》写道:往观东门外市梢牌坊,接二连三的约有数十。两牌坊间的距离,远的约有丈余,近的只有4尺,密度如此,为向来所未见。”

  从民国初年到文革时期是泉州牌坊群历经劫难的时期,古城牌坊群损毁几尽。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牌坊群的文化价值,反而将其作为封建统治的象征和经济建设的障碍加以铲除。到文革末期,古城内外已见不到成群的牌坊,城内仅存小山丛竹坊;泉州城东门外数十座牌坊只剩下急公尚义坊。城外仍可见个别幸存牌坊,往往沦为他用,面目全非。石狮市原属晋江县境,其城隍庙后不远有一处二层民房,将施琅将军南邦寄重坊夹建其中,这座重要的牌坊虽屈于檐下,却藉以幸存至今。

    千年积累而成的泉州牌坊群是名城泉州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泉州石刻建筑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和研究地方史的石刻档案馆,它的轶毁是泉州地方文化的巨大损失。                     (节选自泉州历史网)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