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连接]

永宁卫抗倭及其他

镇海石

永宁陷城洗街

 

 

 永宁卫城

    永宁卫位于石狮市永宁镇永宁近海处,距离泉州东南37公里,地势雄峻,东滨大海,北界祥芝依五虎山为屏障,南临深沪湾连深沪、福全,西接龙湖。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建,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年悠久历史。史载,永宁卫下辖有11个千户所,卫城内有左、右、前、后五个千户所;卫城外,有福全(晋江)、崇武(惠安)、金门、中左(厦门)、高浦(同安)、白叶坂(安溪)六个守御千户所及十四个巡检司,鼎盛时期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

    永宁卫城有新、旧两城。旧城因地形走势如鳌,又称鳌城。两城均为古代东南沿海海防工程的重要遗迹。

  永宁古称水澳。南宋乾道年间,为防范毗舍耶(今菲律宾群岛)人进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取永保安宁之意。嘉定年间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元置巡检司于此。元末明初,沿海地区遭受以日本武士、商人、浪人组成的倭寇骚扰。洪武二十年(1387),奉明太祖朱元璋命入福建视察的江夏侯周德兴认为永宁此福地也,于是屯扎西隅,军不疾病,民皆殷富……因奏请建城。同时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戌兵防倭,移置卫所当要害处。改永宁水寨为永宁卫,增设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二十七年(1394),周德兴谴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督造永宁卫城。

  永宁卫城建于地势陡峻的山坡上,城内有娘妈山、象山、莺山等三山。卫城居高临下,北依五虎山作屏障,俯瞰永宁港海面。当时筑城时,不采五虎山之石,舍近求远而取蚶江、祥芝沿海之石,就是为保留完整的五虎屏障。

    卫城墙壁内外皆以花岗岩条石纵横间砌,石块一般长1—2米,宽、高各04—05米不等。中填以沙土,上铺条石置城垛。城内筑排水渠道水关沟通城外,污水、雨水汇流入海,沟长170丈,宽6尺,深7尺,除入口一段外,上覆盖石板。城外有一条环城濠,因久经泥沙淤积,今已缩为100平方米左右的小湖泊。

据《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载,永宁卫城东西长二百九十五丈,南北宽二百零七丈,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窝铺三十有二,为门五,南曰金鳌(南门),北曰玉泉(北门),东曰海宁(大东门),曰东瀛(小东门),西曰水清(西门),各建楼其上,城外濠广一丈六尺,间以大石,深浅不同。” “永乐十五年(1421),都指挥谷祥增高城垣三尺,门各筑月城。正统八年(1443),都指挥刘亮指挥同知钱辂于各门增置敌台。成化六年(1470),门楼废圮,指挥杨晟重建。国朝康熙间,总督觉罗满堡、巡抚陈瑸修令移驻提标左营游击于此。

永宁卫所原辖兵员六千九百三十五名,为福州卫所的五倍,是福建兵员配备最多的。后遭倭乱,逃亡事故渐次裁减。至明万历间(1573--1620),仅存二千一百七百七名,建有营房五百六十一间。

  永宁形同鳌鱼卧滩,所有街道将永宁城环绕起来,又形如一个八卦,古街道的布局又如一古篆寿字。八卦街一开始都很繁荣,中心点是永宁街上的中开封。相传建城时,在这里放罗盘,到大东门140丈,到北门110丈,到南门140丈。当时没有到西门的路。 到西门的路是在清代建的,从中开封通往西门的路135丈,就是现在的永宁旧街,俗称剖腹街。城中分铺,东西计三十三,铺中分甲,东西大街直贯,南北长街纵横全城,民居鳞次栉比。城内有大东门的临水宫、小东门的玄坛宫、西门的宴公宫、南门的天妃(妈祖)宫、北门的玄天上帝(真武)庙等五大寺庙。城外有石将军、耶苏基督教堂、日本真宗教会及其他普通寺庙二三十处。

  清顺治十八年(1661),倭寇入侵永宁湾,当地居民奋起抗击,拆旧城西南部分城墙另建一寨,后经施琅重新修建,亦形成一座小石城,俗称新城,但其规模比旧城略小。

    清顺治十八年(1661)春,清政府采纳黄梧的平海五策,颁布迁界令,俗称辛丑播迁,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片板不得下海,违者处死,永宁卫城被拆去筑杆头寨。至光绪年间,从北门至大东门、小东门一段城墙尚保存完整,南门、西门仅存墙基。1956年后,又几次被拆,城石用去盖基督教堂和建水利工程,吊桥的桥板、桥基大部分成为群众盖房的石料。到70年代,连城基也荡然无存,只残留一些土墙依稀可见。                  (节选自泉州历史网)

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