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风土地理

风云千载

风景名胜

风流人物

妇女风采

封神演义

风俗习惯

风物特产

风味食品

民居风格

艺术风貌

方言俚语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日本郑成功遗址

 

 

南澳岛:见证英雄郑成功

南澳县是广东省惟一的海岛县,由南澳岛及附近36个小岛屿组成,陆地总面积130.9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6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7万多人。南澳县是广东全省距离台湾省最近点,距高雄162海里,处于高雄、厦门、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点,距太平洋国际主航线仅有7海里,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南澳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前“象山文化”是目前粤东考古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南澳始入版图,归南海郡揭阳县管辖。明万历三年(1575)诏设南澳副总兵,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升设总兵。民国元年(1912)改为南澳县。南宋皇帝、南明监国鲁王、航海家郑和、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刘永福都来过南澳,留下了古宋井、招兵树、雄镇关等许多历史遗迹。
  【总兵府】部署战事操演水师 玉关独镇铜柱永标
  郑成功留足之处——南澳总兵府位于深澳古镇,明万历四年兴建,原建筑在1918年大地震中倒塌,现存建筑为后人仿造。府内开设有“闽粤南澳镇总兵史料陈列”,从中我们获知,历史上,南澳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之地和中转站,早在明朝已是“海上互市之地”,却也沦为盗寇集团的渊薮。为加强海防,明万历三年(1575年)设南澳镇、置副总兵,统领福建和广东水师。明清两朝共有170余任总兵、副总兵被委任于此,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便是其中之一。
  郑芝龙曾多次打败荷兰侵台武装船队。如今岛上还留有当地官绅为之表功而建的芝龙坊,高约8米,宽近10米,虽因地震令顶部断落,但坊上仍留有“玉关独镇,铜柱永标”字迹,依稀可见当年郑家军凛凛威风。由于郑家军中的一支长期驻扎岛上,在反清和准备收复台湾过程中,郑成功曾多次登临南澳岛,部署作战事宜,训练兵马,操演水师,护送鲁王来岛驻跸,前后历时10余年。
  【招兵树】古榕树下检阅兵将 石刻雕像重塑英姿
  在总兵府门口,最吸引人的当属一棵有400多年历史的榕树。据说,1646年,郑成功首进南澳岛招兵举义,就是站在这棵古榕下检阅兵将。为了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光辉业绩,这棵古榕也被海峡两岸人民尊为“招兵树”。
  在当地群众的悉心保护之下,招兵树数百年来苍劲挺拔,枝繁叶茂,根部盘根错节,底盘千姿百态,宛如浮雕。目前这棵古树高达18米,树冠覆盖面积达580平方米,树围达17.27米,是广东省内最粗的古榕之一。1995年招兵树被开辟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在每年2月1日、6月23日郑成功收复台湾纪念日、病逝纪念日,汕头市、南澳县的干部职工、部队官兵、学校师生都会自发组织前往瞻仰,追寻民族英雄驱逐外患的足迹。据统计,平均每年来此参观的各界人士达10多万人次。
  招兵树旁还竖立着一尊高3米、重达7吨多的郑成功石刻雕像,与位于总兵府大门前昔年的闽粤界碑,鸦片战争期间南澳驻军装备的八千斤大炮相互辉映。关于郑成功的外貌,当地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他身材较矮,可能跟拿破仑差不多。但据福建媒体披露,上世纪20年代,南安郑成功陵墓被盗,郑氏一位后裔曾前往现场勘察,并从医学角度根据墓中遗骨推测认为,先祖身高当在1.80米以上。而一本由荷兰人记载的郑成功收复台湾过程的《梅氏日记》中,又称其身高为“中等身材”。前两年在一部名为《英雄郑成功》的连续剧中,领衔主演的是曾在热门电视剧《包青天》中扮演“展护卫”的香港明星何家劲。
  【城隍庙·国姓井】庙曾见证砍竹占卜 井为驻军取水而筑
  距离总兵府不远处有一座城隍庙,传闻郑成功东征台湾之前曾在这里砍竹占卜吉凶。随行的当地文化局人士告诉我们,因地震、战乱等关系,这座初建于明朝的城隍庙如今仅存基石和一些梁柱,其余均为后来复建。庙分前后两进,后进依照旧式模样供奉着城隍神像以及牌位。郑成功当年占卜的细节也许无从考究,但他仅凭“两岛屯师”就“敢向东南争半壁”;他一生中多次遭人发炮架铳偷袭暗算,却都安然无事。
  南澳岛上另一处与郑成功密切相关的当属位于南澎列岛的中澎岛上的“国姓井”。中澎岛西距南澳主岛22公里,西北离海约140米。“国姓井”基址尚存,是郑成功收兵南澳期间,在中澎岛上驻军时为取水饮用而挖筑。井为贝灰土石结构,围约8米,深近2米。郑成功因拥戴有功,曾被隆武帝赐予“国姓”朱,因此与“国姓爷”郑成功有关的事物,也被冠以“国姓”,在闽、粤、台湾等地,国姓埔、国姓庙、国姓乡、国姓路都很常见。
  【古战船】船坚炮利踏浪海峡 见证当年怒海争锋  
  记者在采访中还获悉,几年前汕头附近深水海域曾发现一艘郑成功部队的古战船。如今从船上打捞上来的铜铳、铁炮正静悄悄地珍藏在该市中山公园的展柜中。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硝烟褪尽,但一件件兵器上镌刻的“国姓府”字样,引人遥想当年历史风云的激荡。
  据了解,郑成功部队的古战船是1995年11月11日汕头当地在进行深水港码头施工中意外发现的。当时船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深水里打捞出一批文物,内有“藩前忠振伯前镇前协关防”铜印,内煮式有嘴铜壶,铸有“国姓府”字样的铜铳,铸有“广东布政司”字样的铁炮,以及古瓷残片和一批古铜钱等。1997年4月,经汕头市文物管理部门会同国家及省水下考古部门有关专家水下勘查和现场鉴定,该沉船系明末清初郑成功属下军队之兵船,船长在50米左右,宽在10米—12米之间,深约3.5米。沉船木质较坚硬,沉没至今300多年而不腐。虽然限于资金财力和后续能否有效保护等原因,战船目前还沉没在当地附近水底中,然而船体之大之坚,制作工艺之先进,令人想见当年郑成功海军部队踏浪水上、往驰台湾海峡的雄姿,足可媲美好莱坞大片《怒海争锋》中荡气回肠的海战场面。
  据悉,这是目前除厦门、泉州等城市外从海底下找寻到的郑成功部队又一艘大型古战船,是郑成功在粤东一带陆海疆域军事活动的一个重大发现。船上文物与南澳郑成功的招兵树、国姓井等遗迹互为映衬,有力佐证了当年郑成功在准备收复台湾的过程中,粤东已成为其“筹饷兴军根据地”、“收复台湾前哨站”。
  【戍台澎故兵墓园】缅怀古代驻台将士 规模最大沿海陵园
  此次南澳之行最后一站,是一处与郑成功收复台湾密切相关的特殊人文景点——位于深澳吴平寨村东北侧坡地的戍台澎故兵墓。据介绍,南澳设镇后,粤东及闽南的海防得到加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归回清朝版图后,南澳镇左营官兵分批轮流戍守台湾、澎湖、淡水,3年一班,前后历时200余年。期间亡故将士之骨殖大多被就地埋葬,数年后再将骨殖移回南澳吴平寨东北郊分年列葬。
  1980年至1994年,南澳县文物部门先后4次发现清道光至同治年间戍台澎故兵墓180余座,因年久失修和土地开发,故兵墓的安全每况愈下。出于保护的目的,1994年文博部门将分散颓残之故兵墓迁徙集结,并于邻近择地,按原碑并原骨缸依次排成“忠魂”字样,字体笔划中镶嵌着一块块刻有亡故者姓名的碑石,其下安葬着199位戍台澎牺牲的清代官兵。墓后筑台建亭,墓前树碑撰记,造塑像,修路径。据悉,现今整个墓园占地5000多平方米,为全国沿海已知规模最大的缅怀古代驻守台湾将士的陵园,也是两岸关系源远流长的直接证据。
  汕头市委书记林木声认为:汕头地扼华南要冲,岭东门户,素有“海滨邹鲁”、“百载商埠”的美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而独特。典雅的潮汕方言,动人的潮剧、优美的潮州音乐、美味的潮州菜、精美的工艺品(抽纱、木雕、陶瓷等)、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和闻名于世的潮汕工夫茶,昭示着潮汕传统文化的独特个性;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侨批,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的樟林古港和当年潮人出洋的转运船——红头船,记载着昔日汕头人背井离乡出外谋生创业的艰辛历程;南澳郑成功等历史遗迹,佐证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西合璧的小公园街区骑楼,各有特色的外国领事馆旧址,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居,见证了“百载商埠”的历史变迁。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保卫领土的坚强决心和力量。对于南澳的郑成功招兵树、闽粤总兵府等历史遗迹和文物,我们都给予了很好的保护和整理。近年来,当地还拨款进行了修缮,在实施有效保护的同时,还将与郑成功有关的一些景点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11月,我们在汕头附近深水港海域发现了郑成功部队的沉船,马上拨款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打捞。如果将来技术和财力许可,还可将其打捞上来按原貌修复。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黄国信指出: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此台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明郑政权到康熙收复台湾后,数以万计的大陆居民移至台湾,在台湾已经具有的中国明清王朝的政治体制之下,建立宗族、开办学校、举行祭祀、发展生产,建构起与移出地类似的移民社会。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与明清地方政府一起,在这里开辟新疆,“开山抚番”,改变了台湾原有土著居民的生活习惯与生存方式,实现了汉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交融,长期“孤悬海外”的台湾开始与明清各府州县水乳交融。台湾历史的新一页,正是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开始的。
  作为郑成功基地之一的广东东部沿海地区,郑氏几代都留下了足迹。厘清这段历史的诸多细节,对于我们研究明清以来粤东社会的建构过程、海上贸易以及海防历史,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节选自南方日报  作者:郭珊 方一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