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潘 尚 书 和 渔 头 庙

漳州天宝镇玉尊宫里供奉保生大帝圣像,其来历有一段传说:

明初,漳州出了位声名显赫的大官府,此人姓潘名荣,字尊用。正统年间进士及第,任吏部给事中,因此他的故居,现在仍取名为“给事巷”。他生性恬淡敦厚,做官四十年,经历四朝皇帝,奉职皆无过错,累迁至南户部尚书。弘治年间,告老返乡,定居于东铺头的巷内,于是这条巷子就命名为“尚书巷”了。潘荣在七十八岁时卒于家中,赐太子太保,葬在南门头。嘉靖年间为他立牌坊旌表,称为“都宪坊”,树于渔头庙前。渔头庙原是潘荣的家庙,庙内祀奉的尊神是保生大帝吴夲,因为庙址在鱼盐市场上,从前流经漳州的西溪水,可以从南河通达东西闸贯通城里,沿海县份的鱼盐水产诸货,可以藉小船运至渔头庙附近卸货,为此供保生大帝的庙,也被世俗称为渔头庙了。

究竟宋代的医灵真人吴夲跟明代的户部尚书潘荣有什么关系呢?传说有这么一件故事。

当潘荣尚未出仕时,只是一名穷书生,他的岳父母都瞧他不起,岳父母家人常常嘲笑揶揄他。有一年,岳父做大寿,潘荣家里穷得米缸都见底了,哪里送得起一份隆重的寿礼呢?只好打发自己的娘子先回娘家去,自己到亲戚朋友家告贷,东挪西借,好容易凑上一千五百文钱,用红头绳串起,就动身到岳父家祝寿去了。

他的岳父家住在石码的附近,要从镇头宫过渡,镇头宫里供奉的就是保生大帝。潘荣搭渡时,匆匆忙忙跳上船,还没站稳,船就离岸了,他身子一晃,手提的一千五百文钱串就落入江中,无没捞获了,只好自认晦气,无精打采地去岳父家,两手空空地给岳父拜寿了。岳父家人都嫌他寒酸,大宴宾客时,故意不让他上席,叫他在厨下吃卤面。潘荣当时气忿不过,本想连夜回家去,娘子再三劝他要忍气吞声,只要立志读书,将来金榜题名,自会有扬眉吐气之时,何况半夜里也没有摆渡人,怎能过江呢?潘荣听娘子说的有理,只好将就在岳父家书房过了一夜。

他岳父母生下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官宦人家,有钱又有势,全家人都巴结得象个王子,无论他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得到一片赞扬声。二女儿嫁给潘荣,只是因为穷,被人瞧不起,尽管经纶满腹,总被耻笑为穷酸相。这天晚上,岳父大人偕夫人,率领丫环到书房巡夜,看见大女婿弓着腰,侧身而卧,就对夫人啧啧称赞道:“贤婿不愧为官宦后裔,睡也有睡相,象一支神弓,将来必是朝廷栋梁之材啊!”回过头来,睥见西厢睡的潘荣,他正生气,整夜睡不着觉,也是弓身侧卧,只听见老丈人哼了一声说:“人穷志短,睡没睡相,躺着多象支死狗。”气得潘荣咬紧嘴唇,眼泪往肚里淌。

半夜,老丈人又来巡房了。他看见大女婿这时正直身仰卧,又赞美道:“你们看看,真象一只擎天玉笔,将来必是辅佐社稷的泰斗!”潘荣这时仍没睡着,闻声赶紧将身子伸直,仰面佯睡,免得被老丈人耻笑。谁知老丈人仍然讥笑说:“睡得象死尸,直挺挺的,令人呕吐。”

十年后,潘荣终于登上龙虎榜,奉旨到广东犒劳军队,衣锦还乡,特地去拜望老丈人和丈母娘。到镇头宫过渡时,这一年天旱水浅, 在渡口淤泥间,下人发现一支小缸,里面藏着一千五百文铜钱,钱串依旧殷红如新咧。潘荣知是保生大帝显灵,当年为了激励他读书上进,才替他保存这串铜钱的。他速忙进庙磕谢大帝。以后吩咐夫人,在他上朝做官之时,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替他到镇头宫给保生大帝烧香还愿。

日子久了,夫人嫌麻烦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一天,到镇头宫进香,吩咐安排两抬大轿,虽然给事公不在家,她装着夫妻双双来拜香。一进镇头宫,就命令闲杂人等回避,连庙祝,师公都撵开,说是给事老爷来进香。

潘夫人恭恭敬敬向保生大帝敬香后,虔诚地祷告,弟子诚心诚意恭请大帝圣驾移到漳州去。卜个卦,居然是圣签,神竟允诺了。潘夫人大喜,将神像请入空轿内,就起轿回府了。以后就将保生大帝神像供奉在潘府家庙,即渔头庙内。潘夫人走后,镇头宫的巫祝们才发觉神像失踪了,明知被潘夫人请走了,只是叫苦连天,不敢声张出去。后来,得知神像被供奉在城里渔头庙里,特地去渔头庙进香,祷告,要想请回神像,却一直卜不上圣签,神意不允,保生大帝自愿留在城里,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了,镇头宫只好另塑新像了。

解放后,渔头庙被毁,保生大帝圣像已移至天宝镇玉尊宫里供奉了。

                                                    (资料来源:《漳州掌故大全》 作者:王燕贻)

返回